索引号: | 002943395/2025-92519 | 组配分类: | 专项规划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5-04-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充满活力的科创之城建设,加快把海曙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全省前列、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全市突出的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宁波市海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二、主要原则
在起草《规划》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坚持人才引领,强化创新驱动。把人才作为支撑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着力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氛围营造,使创新真正成为海曙建设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的强大引擎。
二是坚持自立自强,引领产业发展。坚持面向高端、引领未来,强化数字化升级驱动、硬科技创新驱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三大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为率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实现重点突破。紧盯制约高端人才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力度,深化科技金融保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开放合作,链接高端资源。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循环抓好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际循环抓好开放创新,充分用好海外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主动对接、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承接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全市重大战略布局,扩大与周边区县的交流合作,推动实现开放共赢。
三、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我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现实基础、“十四五”面临形势和当前的问题短板;第二部分确立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阐述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提出打造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的发展目标;第三、四、五部分为主要任务,分别从“创新策源,高质量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引领地”“要素聚合,高标准建设高端创新资源集成先行地”“生态赋能,高品质建设高效创新创业生态优质地”等三大方面提出九大行动,涵盖“‘硬科技’攻关”“创新企业壮大”“创新平台提升”“创新空间优化”“区域开放协同”“科技惠民惠农”“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服务支撑”等重点工作,作为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第六部分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资源配置、考核评价和氛围营造等保障举措。下面就规划主要内容作简要汇报:
第一部分为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该部分全面客观地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区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总结为: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8%,同2017年相比实现翻番;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47家,同2017年相比实现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398家。二是产业转型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17年的2.13%和29.96%提升至3.62%和37.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20亿元,较2017年增长28.2%。三是平台成效持续显现,现有市级重点实验室10个、各类应用型研究机构36个,引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出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智云端”工业数据采集与生产管理系统。四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区人才总量达24.58万人,科技信贷风险池、创业担保贷款规模稳步扩大。创新活力持续激发,通过开展智能C端科创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探索形成了硬科技创新创业新模式。
该部分也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和海曙自身发展需求展开分析,深入研判“十四五”海曙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海曙科技创新带来新机遇。二是区域一体化战略和重大创新布局为海曙创新提供新空间。三是区域位势提升和新时期工作任务要求海曙再造新动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海曙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产业创新动力仍显不足、高端创新资源仍需集聚、重大原创成果仍然匮乏、协同创新体系仍待完善等。
第二部分为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该部分基于发展基础和形势,提出了“十四五”海曙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在指导思想上:《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深入实施“硬科技”创新行动,积极推动“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加大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奋力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引领地、高端创新资源集成先行地、高效创新创业生态优质地,全面构筑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全面优化创新供给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区,打响“海曙创造”品牌,为海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战略定位上,规划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时尚产业三大科创高地,全面增强产业竞争优势,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效协同,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创新氛围日益浓厚,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基本构建,“江南翠柏里”科创品牌、“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建设出形象见成效,奋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新材料、时尚产业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跻身全省前列、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全市突出的国内一流创新型城区。
核心指标为: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与试验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到3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80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00件,技术交易额达到25亿元。同时还从平台、生态等方面设置若干支撑指标。
第三到第五部分为主要任务。该部分重点围绕发展定位和目标,从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引领地、高端创新资源集成先行地、高效创新创业生态优质地三个方面提出主要任务。我们将主要任务梳理为以下九大行动:
“‘硬科技’攻关行动”通过核心技术引领产业优势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转型、场景应用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创新主体作用,结合我区“硬科技”攻关的发展导向,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在高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技术、未来前沿引领技术、工业互联网突破创新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创新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打造强大有韧性的产业链。
“创新企业壮大行动”着力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强化企业“金字塔型”梯队培育,提出了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双倍增”、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创新创业平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等目标。
“创新平台提升行动”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提升望春工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增强现有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探索创新联合体等内容,涵盖“十四五”期间的重点科创平台、科研机构。
“创新空间优化行动”提出全力打造翠柏里创新街区,推进一脉两片联动开发,贯通“苍松-翠柏”创新绿脉,打造北片创新研发智慧谷、南片数智新高地,把翠柏里创新街区打造成为城市科创之芯。建设城西创新走廊,沿秋实路(甬金连接线)拓展延伸,由北向南串联高桥西轨道TOD、宁波人才创业园、桃源湾国际大学城、海曙设计产业园、望春工业园、宁波西枢纽的创新主轴,挺起海曙“城市创新脊梁”。打造五江口、丁家、鄞奉、桃源湾等若干重要科创节点,根据空间片区功能单元,部署高能级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载体。
“区域开放协同行动”致力于打造协同开放的创新格局,从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等角度,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主要包括加强中芬交流等合作平台,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主动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长三角技术转化量产基地,推广“假日工程师”“飞行教授”等柔性引才模式,深化招商选智小分队机制,谋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外“科技飞地”等。
“科技惠民惠农行动”聚焦科技赋能新农村建设、大力打造智慧型城市“两手抓”,通过各类公益类科技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员、打造“未来社区”“数字乡村”等方式,让科技创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聚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出强化政策供给、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效的要素配置机制。同时深化科技管理数字化改革,探索建设以数据为基础、需求为导向、精准服务为支撑的大数据可视化展示、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决策的海曙科技大脑。
“科技服务支撑行动”提出发挥海曙中心城区服务业优势,以服务产业创新、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服务机构健全、产业链条融合、服务业态丰富、投入渠道多元、区域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体系。具体举措主要包括重点做大做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培育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等。
第六部分为保障举措。提出要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资源配置、强化考核评价、营造创新氛围等保障措施,着力打造一支既具有科技战略眼光,又具有科技创新情怀的科技管理队伍,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创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浓厚创新氛围,确保规划有序推进。
四、解读机关
解读机关:区科技局
联系方式:0574-55883659
原文: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海曙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