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43395/2025-92218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5-04-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2024年上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时间:2025-04-08 15:18 来源:区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海曙区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强力推动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三支队伍”建设,持续深化“三比三拼三焕新”行动,启动实施14项三年行动计划,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健康,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6.8亿,同比增长4.7%,居全国百强区第76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亿。主要抓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创新赋能发展成效明显。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突出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发展动能。一是厚植创新生态。持续打响“创新创业就来甬水桥翠柏里”品牌,推进科创企业“双倍增”计划,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科创训练营等特色活动有力开展,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增长9.9%,新增有研发活动企业60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70家,“海知交”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成立运营,全国首张知识产权管理国际贯标二级证书成功落户,技术市场建设工作获市考核优秀。二是壮大科创平台。不断放大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平台集聚效应,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京东方创新中心、中国计算机学会宁波运营和算法测评中心相继落地,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个,累计创建创新平台4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62家,承担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国家级项目23个,甬水桥科创中心入选省首批示范型数字楼宇,获评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三是广聚青年人才。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实施“塔尖人才引育”专项行动,高质量举办2024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精英大会、城市人才生态发布会等活动,发放各类人才补贴超亿元,成立悉尼引才引智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增至34家,科创人才增至647名,最具创新力青年科技型企业家数居全市第一。深化“匠心汇海”专项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968人,培育省、市级以上劳模工匠24名。

二、改革开放活力持续迸发。坚持改革为要、开放提效,在小切口、小场景上不断突破,加快提升优质环境“软实力”。一是重点改革蹄疾步稳。5项改革成果入选市全面深化改革“三好一佳”,数量居全市首位。“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评价指数居省、市第一。农业“标准地”改革有序推进,龙观乡全域1500亩农业“标准地”建设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有力开展,探索建立国企预算管理体系,推动镇(乡)集体企业向国企划转。数据治理底座迭代完善,“一图四库”实现人口法人数据融合治理,入围国家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省级名单。二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面落实省市“8+4”系列政策,配套出台扶持政策78条,兑现惠企资金21.8亿。树牢“整体政府”理念,扎实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置政策、项目、金融等10个增值服务板块,解决企业问题1051个,“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入选省涉外法治改革揭榜挂帅项目,全市率先实现企业房屋“竣工即发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全流程线上办理。三是开放协作纵深推进。组建全市首个区县级“走出去”企业发展服务联盟,建成3家省级公共海外仓,培育3家省级外综服平台,易芽(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跨境电商新模式出口连续五年全市领先,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总额分别增长7.7%、3.8%、34.7%。高质量推进航空运输发展,生鲜港华东分拨中心一期顺利投运,首开胡志明正班客运航线,新增郑州、吉隆坡2条全货机货运航线,航班起降、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5.3万架次、711.9万人次、7.7万吨。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三、产业转型迭代步履坚实。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区之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加速形成产业制胜新优势。一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服务经济。高规格召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拨付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1141.9万,软件信息、人力资源、科技服务、法律金融等业态积厚成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6.6%。积极挖掘电商园区特色优势,智尚国际服装、宁波二手车、数码产业分别获评省、市级直播电商基地。培育新型消费活力,引进品牌新店67家,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起汽车、家电定向促销,拉动消费超5.7亿,做精“夜到海曙”外摆IP,新增龙湖天街等7个外摆点位,开展高质量外摆活动60余场。二是以亩均效益提升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积极推动望春工业园区争创省级高新园区,扎实推进四大产业园建设,创新出台工业用地焕新提效、工业企业腾挪提质政策,完成“带承诺”工业用地转让36宗,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52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99亩。启动实施产业升级“蝶变”行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6.9%、35.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6%,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全区特级资质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三是以数字大田拓面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未来农场“三中心两基地”数智化水平,未来农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获评省五星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大力提升“南塘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占有率,“樟村浙贝”成功入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汉风”“唐韵”等9个樱花品种被授予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形成良种繁育、可食樱花示范基地等农旅全产业链。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积极开展集士港、高桥整镇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整治抛荒耕地139.1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9万亩。

四、重大项目攻坚提速增效。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氛围更加浓厚,不断以项目增量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一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持续优化城乡片区空间和功能布局,加快城市西拓、项目西进步伐,月塘东北区块战略合作协议签订,百亿级华昌文旅项目落户丁家湾,宁波植物园(海曙山地园)先导项目有序推进。依托重大项目1314机制协调解决难点堵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2亿,270个重大项目正常推进率达98%,开工新建项目23个,续建完工项目24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4.7%,首批专项债到位资金28.7亿。二是征地拆迁加速推动。重点围绕月塘东、姚江南岸、机场路以东、宁波枢纽等重点区块,积极推进房屋征拆项目81个,宋家漕片区竞争性更新改造试点启动,完成征拆95.6万方。稳步开展绕城内城中村改造提升,累计完成城中村改造80.7万方。持续提升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完成土地出让6宗11.4公顷,启动防洪排涝工程、西洪大桥及接线工程等项目1374亩征地工作。三是招商引资持续发力。优商招商“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区投资促进中心升级挂牌,成立区产业研究中心,招引落地重点项目18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2个,引进市外内资115.9亿,招引云山动力、破浪科技总部、中赢财务大宗贸易等重点企业,实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五、城乡风貌品质不断提升。统筹优化“三生”空间,突出高标准整治、精细化管理、有机式更新,城乡面貌加速蝶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色愈加鲜明。一是城市更新接续开展。城乡有机更新基金扩容至60亿,天一广场原数码广场、6号门升级亮相,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正式启动,城隍庙、和义大道购物中心改造加速推进,宁波大酒店、永宁巷1号焕新开业。香雪路、徐家漕路等9条道路建成通车,沿江泵排群叶家碶泵站、清水环通姚家河节制闸顺利落成,荣获市“大禹杯”金杯奖。白云公园、鄞江堤防绿道建设项目完工,新(改)建雨污水、老旧管网24.2公里,新增停车位1380个,整改“两路两侧”问题2580个,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3个。二是和美乡村深入打造。4个新村建设项目开工,拆旧建新44.1万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70%,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试点工作成果通过省级验收,蜃蛟村、龙谷村入选省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率先发布全国首个乡镇级生物多样性友好行动计划,龙观乡获评省乡村振兴最佳创新实践案例和长三角年度可持续创新奖。“碳排放权核定及分配”框架初成,“光伏+共富”入选国家级“双碳”案例。顺利通过三轮中督大考,全市首个“无废商圈”启动建设,“曙有碧水”攻坚行动深入实施,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达100%。

六、民生优享举措稳步实施。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一是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一老一小”服务提优,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实现全覆盖,新增老年食堂2家,广安养怡院获评全省首家“品字标”五钻养老机构。基础教育扩面提质,建成幼儿园2所,获评省基础教育课改案例4个、省“双减”优秀案例1个,入选省现代化学校(园)10所。医疗水平持续提升,区人民医院新建工程竣工验收,横街镇卫生院迁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新增区域专科联盟3个,五星级家庭医生数居全市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居全国第一。二是文博标识逐步擦亮。宁波文化水利广场、区图书馆新馆、华茂非遗文化博物馆等场馆建设加速推进,全民健身中心全面开工,创建省级乡村博物馆1家,“一带一路”国际跑酷大师赛、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揭幕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活动成功举办,新增省文明镇(乡)1个、省文明村5个。三是社会保障持续升温。区未保中心落地投用,入选“浙里护苗”关爱服务典型案例2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898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51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6%。户籍人口参保率99.7%,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100%。住房保障持续扩面,新增受益人口6000余名、租赁补贴家庭1314户,“毕业生之家”“平急两用”项目入选住建部保租房推广经验清单。四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今年区内承担省级民生实事33项,其中培训应急救护人员、全省共享基层门诊签约报销比例等10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承担的市级民生实事35项,其中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建设提升改造、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5.7公里等10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方面区级民生实事项目紧扣节点压茬推进。

七、社会稳定大局有力巩固。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拉高社区治理标线。零星房屋管理优化机制扩面,优化提升45个点位、578幢房屋,承办2024年全市邻里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和邻友约”治理法入选平安浙江建设20周年优秀成果,每万常住人口社工配备达20.1人。二是筑牢风险化解防线。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下降7.1%,电信诈骗发案、案损分别下降29%、39%,全国首个反诈普惠保险落地,解决欠薪4237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无讼指数达98,古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8090”调解工作室获评省级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信访网信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理率均达100%,一次性化解率达98.6%。三是守牢公共安全底线。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拆窗破网”专项整治2.1万处,推广“胶改金”瓶装燃气用户1.9万户,金属软管总体覆盖率达99%,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低位,火警和成灾火灾数分别下降10.1%、6.7%,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获全省首批“安全发展铜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