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位于东海之滨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迎来一场“双线竞速”:
一边,是走过十载的“甬马”首次将起点放到三江口,3.5公里长的海曙赛段,2万名跑者跃动的身影与鼓楼、天宁寺、天一阁等千年罗城打卡点交相辉映;
另一边,更广阔的赛道上,作为宁波城市的文脉核心承载地,海曙正以历史文脉为根基、以人脉积淀为纽带,积极“跑赢”这场人才马拉松。
当体育精神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海曙用两场跨越时空的“马拉松”,诠释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发展的本质并非短期冲刺,而是像马拉松一样,需要长期战略谋划和定力、系统性生态培育以及坚持韧性发展。唯有这样,才能让宁波罗城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创新人才的智慧火花碰撞出时代强音,才能以奔跑姿态书写出高质量发展“城才共兴”答卷。
一场全程42.195公里马拉松的胜利,一定始于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通过科学分配体力、实时调整配速等策略实现突破。
对于海曙来说,将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从“文化资产”转化为“人才资本”,从文脉与人脉的交融中明确自身优势、锚定人才战略坐标。
对标“千年科举”的教育传承。宋代明州州学、月湖书院文化等历史资源可转化为现代“学术IP”。如今,天一阁·月湖景区,以及鼓楼、望京门遗址公园等历史地标嵌入人才故事展陈,强化“崇文尚才”的集体记忆;
活化“开阁接纳”的开放精神。天一阁从私人藏书楼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启示现代人才库建设需打破壁垒。去年来,海曙持续放大工程师友好区建设成果,健全完善创新科技人才“全链条”支持模式,进一步擦亮“海曙好YOUNG”青年人才宣传阵地;
挖掘“浙东学派”的经世理念。黄宗羲、全祖望等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可融入当代产才融合政策。目前,海曙正加快形成以甬水桥科创中心为龙头的“科创罗城”门户,新入驻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集聚团队120人,硕博比例超50%。
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图源:《宁波日报》头版
宁波马拉松海曙段,串联起鼓楼古韵、天一书香等千年文脉。正如跑者既要在平路加速、又需在坡道蓄力,海曙的焕新之路同样讲究“节奏把控”。
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从“三江口老城”蝶变为“拥江揽湖”的都市核心,人才工作随之迈入“立体化赛道”:
构建“科创罗城”格局——以甬水桥-翠柏里创新街区为中心,联动重点园区和开发地块,形成“一廊多园”全域创新矩阵,去年创新指数提升位次居全省首位;
做响“工程师友好区”品牌——迭代“汇海”系列政策,升级出台卓越工程师创新奖励、青年产业人才免费入住人才公寓、优秀工匠与高层次人才同等优待等政策,全区人才总量达26.5万名,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入选数保持两位数增长……
这场“人才马拉松”没有终点线,只有不断延伸的坐标系——从单一引才到构建“产业+人才+生态”创新共同体,海曙用战略定力跑出了转型升级的“耐力赛”。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图源:“新华社”客户端
马拉松赛事的成功,离不开补给站、医疗点、氛围组的全程护航。
本届“甬马”,海曙在赛道沿线精心设置了8个氛围点:舞龙表演《双龙护甬》气势磅礴、《声动甬城》乐队演唱激情四溢、《千年古韵》打鼓节奏铿锵,更有《甬马·机擎助威》AI机器人,以科技感十足的方式为跑友们加油助威。
“人才马拉松”赛道上,海曙更是将城市能级提升转化为人才服务的“超级场景”——
物理空间,用核心地块汇聚最优资源。以甬水桥-翠柏里创新街区为中心,依托落户其中的浙江人形创新中心及产业联盟,加快建成藕池工业园人形机器人生产基地,同步布局建设先进计算产研创新中心和1000+级先进计算人才群落;
政策维度,匹配体系和融合机制突出“精准”。匹配体系层面,绘制区域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完善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质产业人才供需数据库及对接平台;融合机制层面,以宁波工程学院等为试点、“翠知创”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依托,分别推行“学科集群-产业园区”共建模式,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协同创新机制……
正如马拉松跑者需要“能量胶”续航,海曙用“全链条服务生态”让人才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数据显示,海曙已连续五年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印证了“最优服务就是最强磁场”的发展辩证法。
海曙营造暖心“留才”生态。图源:“甬派”、“海曙”客户端
马拉松最后五公里,既是体力极限的挑战,更是意志力的终极较量。
海曙的“人才马拉松”同样面临关键冲刺:如何让千年罗城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现代创新动能?答案藏在两个“传承密码”中。
践行“全龄友好吸引‘人’的青睐”。新形势下,海曙将引才留才的目光格局放远,通过健全完善人才创业创新“全链条”支持模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海曙中学、区人民医院,提优“医育结合”“银龄安养”模式,持续升级全生命周期服务,让海曙成为儿童健康成长、青年人乐业创业、老年人安享康养的首选地;
牢记“青蓝接力方能生生不息”。通过企业家导师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培育新生代创客。就像马拉松赛场上总能看到“以老带新”的温情画面,海曙正积极用“传帮带”机制激活人才队伍的“代际动能”,让创新血脉永续流淌。
海曙积极释放“人才红利”。图源:“甬派”、“海曙”客户端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红船精神”20周年,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海曙的“双马拉松”实践给出了“城才共兴”的时代答案:
当体育精神注入发展肌理,当人才战略锚定创新坐标,焕新的意义便不在于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始终保持出发时的激情,在永不停歇的奔跑中,把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写成新时代最美的诗行——
展开来说,笔者将此归之为一个辩证法、一个方法论和一个进化论。
城市更新辩证法:老城焕新不是推倒重建,而要像马拉松赛道设计般“串珠成链”,让月湖历代书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隔空对话;
2025“甬马”海曙段沿线。图源:宁波马拉松官方公众号
人才工作方法论:引才留才不能止于政策比拼,更要像马拉松补给站那样“精准触达”,既补给物质能量,更供给精神价值;
发展动力进化论:可持续动能来自“代际接力”,就像马拉松赛事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城市需要构建“老中青创”协同创新生态。
当选手冲过设在三江口的起点线,人才工作“马拉松”的号角再次吹响——大力建设“科创珠峰计划”长三角实践基地,加快构建“研发在翠柏里、体验在桃源湾、投产在全海曙”全域创新体系,持续深化工程师友好区建设……
今日之海曙,正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奔跑。
未来之海曙,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奔跑姿态证明:
唯有以马拉松式的恒心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突破,让每位奋斗者都能在海曙这片热土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配速”,才能让千年古城始终澎湃着青春的脉搏,让人才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共创未来。
(作者为海曙区委报道组成员、区全媒体中心外联部副主任 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