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5972/2025-92318 | 组配分类: | 人大建议 |
发布机构: | 江厦街道 | 发文日期: | 2025-04-1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为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宁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园林绿化建设,于2003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将园林绿化建设纳入政府办实事重要内容。2015年住建部正式启动“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命名要求,宁波以建设“绿盈名城·花漫名都”为定位,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作为宁波老百姓口中的“老城区”、“市三区”,近年来,海曙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走出了“海曙”特有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特别是自2016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以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美中不足的是与同样作为“市三区”的我市其他行政区域比较,海曙区生态园林建设不均衡、城市公园绿地较少,城乡结合部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绿色生态环境建设仍有不少提升空间。以下通过对海曙区公园绿地建设现状优势及不足分析,提出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加快建设步伐几点建议。
一、海曙区公园绿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优势部分
1.从生态绿化覆盖水平来看,海曙区绿地率和覆盖率较高:海曙区通过持续推进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在城区部分重点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绿色景观,如月湖公园,四季如春、景色宜人,是海曙区中心城区的城市绿肺;如机场路迎宾大道,中央绿化隔离带和两侧绿化,以及机场高架互通的绿化植栽、雕塑景观小品、生态水景及夜景灯光成就了“高颜值”的宁波门户。
2.从绿化类型多样性来看,生态绿地类型丰富:包含城市公园、生态绿道、街头小游园和居住区绿地等多种类型,为居民提供了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如拥有江厦公园、梁祝文化公园、夏禹公园、天一广场周边绿地等,不仅是生态屏障,也是市民的主要休闲娱乐小憩场所;生态绿道则有奉化江沿线绿化景观、鄞奉滨江公司、北斗河护城河生态廊道等,形成了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
3.从绿化环境改善情况来看,城市面貌改善明显:近年来,海曙区将园林绿地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地扩展与品质提升,实施社区绿化提升工程、绿道连通项目以及公园绿地生态改造,城市绿地不仅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也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同时生态绿地在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公园绿地分布不均:中心城区(罗城区域)绿化率较高,但老城区和部分城乡接合部绿地资源不足,布局不平衡,不均匀。相比较于鄞州区,东部新城有生态走廊,中心城区有鄞州公园、院士公园,老江东有庆安公园、樱花公园、甬江公园、滨江水韵公园等,海曙区除了罗城区域的月湖公园、高桥的梁祝公园外,就难以找到与之抗衡匹配的公园绿地。
2.人均绿地率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增长,生态绿地面积日渐缩减。绿地建设评价一般来说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当前我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离12.8平方米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与市民期待的“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绿化目标期待值还有较大的差距。
3.绿地功能单一:部分绿地以观赏功能为主,生态、休闲功能开发不足,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园林绿化建设需要配套一定的设施,如行人道、休息椅、体育设施、游步道、游乐设施等等,部分公园和绿地成为“花园式”景观,只有树和草,缺乏吸引人的功能。
4.公园绿地资源开发利用率有待提升。城市的绿地资源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公园、园林、广场、草地、河道生态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提升来说必不可少。从当前来前,我区在园林绿地建设方面已具备良好基础,但在荒地、废置用地、厂房、隔离墙等资源利用和多功能开发、绿地体建设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公园绿地、园林类资源缺乏,整体绿色生态的宜居环境欠佳也成为海曙区房价与其他区域房价形成明显差距的原因之一。
二、加快建设山水风韵绿化生态宜居花园海曙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绿色、优美、宜人的人居生态空间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主要的绿色空间载体,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实施空间。要系统建设城市生态绿地,首先要进行科学系统规划,作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法定依据,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不但在重要指标如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等方面达标,同时还能结合海曙区经济、环境、社会实际,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网络体系,构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具有海曙特色的生态绿地系统,高品质提升我区生态绿色水平。
(二)以人为本,系统建设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多类型城市公园
海曙区是一个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等区域空间形态为一体,汇聚山、水、林、田、湖等各类生态地貌的复合型城区。结合海曙区生态基础特色,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百园工程”和“千绿空间”,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布置要求,合理增加绿量,提高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建设具有山水风韵特色、绿化生态的宜居花园海曙。
一是融合文化内涵,在公园建设中厚植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亮丽底色。依托海曙区丰富的名人、院士和文博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设施”的综合性公园。二是实用为先,建设“+体育设施”、“+健步道”等功能性绿地公园。在公园内设置小型足球场、篮球场及健步道等附属设施,集公园、自然风光、休闲运动为一体,以生态绿色为切入点,同时满足市民体育运动需求。三是城乡融合,建设特色主题公园。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一批有规模、生态效应明显的盆景园、银杏公园、茶花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等郊野公园,完善城乡生态园林建设衔接。四是绿商融合,建设遍植绿色景观的商业广场。鼓励、支持商业广场、购物中心进行绿化改造,建设以绿植为伴的外摆空间、绿色廊道,在商业中融入自然与绿色,同时考虑把商业空间与公园连接起来,不仅烘托商业消费氛围,同时也是美化环境、打造社交新空间的良好机缘。五是充分利用,建设小而实用的口袋公园。合理开发滨江水带、荒地、城市边角、废置块状土地等,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同时考虑打开坚硬的隔离墙,以绿化带作为“软边界”,使人们随时穿梭在绿意中,拥有自然美好的体验。
(三)城乡一体,打造四季常青、鲜花遍开、碧水环绕的生态宜居海曙
统一认识,营造氛围,以全面提升城市绿色水平为目标,规划以3-5年左右时间,打造城乡一体、四季常青、鲜花遍开、碧水环绕的生态宜海曙。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激励。主要发挥政府投资的主渠道,加大对园林绿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建设资金需求。建立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绿化建设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补贴。同时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创新城市更新观念。面对老城区土地要素趋紧态势,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均衡城乡一体绿地布局,精心建设,让海曙老百姓拥有看得见、进得去、待得住的公园绿地和休憩场所;以每年新增绿地实事工程为抓手,加快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三是提升精细化长效管理水平。引入智能化生态园林绿地管理系统,实现公园绿地动态监测和科学维护,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公园绿地建设与维护品质同步。
总之,作为海曙区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海曙区城市有机更新的良好契机,通过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花园城市建设,以绿色引人才,以绿色促繁荣,以绿色提品质,海曙区必将迎来提升老城吸引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