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崔宁
今年以来,AI相关话题席卷全球,也进一步推动了AI技术的实际落地应用。除却制造端、消费端、生活端,就业端同样也迎来了“新面孔”。
会思考、能干活、可问答、帮取物……在甬水桥科创中心,一款由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发的“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正加紧接受最后的“岗前培训”。过阵子,“他”即将在北京某家书店里正式“上岗”。
△“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
这位身高1.65米、体重60千克,身量与普通成年人相近的书店“新员工”,有着275Tops的AI算力支持,并结合接入DeepSeek等不同人工智能大模型,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书店机器人可实现即问即答、问啥答啥,为消费者提供检索、咨询等服务。同时在语言视觉多行为联合VLA等技术支撑下,“他”还具备柔、硬性物品精准抓取等能力,为书店内部分有需要的读者代劳。
△“领航者2号NAVIAI”人形机器人
今春,同在甬水桥畔,另一位聚焦人力资源等领域的“AI员工”,在新落户海曙科技企业——万卷智能科技(宁波)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撑下,也已正式“上岗”,以“数字雇员”的形式为部门或企业效力。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这将是一位“得力助手”。
宁波市某人力资源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一看似寻常却纷繁复杂的工作,同样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尤其前端分类环节。档案须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但由于信息繁多、从业人员专业素养高低等主客观因素,易使分类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后续整体工作开展。但目前在宁波地区,具备并掌握档案分类技能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
万卷智能科技CEO李天翔介绍,目前,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员工快速培育平台“Expert GPT”,快速培育了基于DeepSeek等端口的“AI档案制作师”,可快速地将企业能力和行业经验注入其中,从而打造企业级专家分身,自主执行分类等档案制作方面专业任务,化身为24小时在线服务的“档案制作专家”。
这名“AI员工”可在1分钟内完成精准的档案分类等工作,精准率达95%。而于部分有需要的用人单位而言,采用“AI员工”,亦能使档案工作的人力成本降低20%。
李天翔告诉记者,春节过后至今,已有50多家前来咨询并期望合作的企业。“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服务销售端的‘AI商务经理’、服务管理端的‘AI项目经理’、服务技术端的‘AI技术总监’等刚需型AI智能员工产品,并已经有多个订单落地。”李天翔说。
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区内一家传媒类企业同样也将发展的目光投到了这方面,将AI技术应用于播音主持等对专业技能有要求的职业中。而这,或将在人们获取信息时为其带来新鲜感,也为发展更迭快速的传媒行业带来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