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张昊桦 通讯员倪雨辰 王孝菡 李园
满目青山翠,轻风拂绿芽。每年清明前后,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
海曙作为“海上茶路启航地”,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前,大量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从这里出海走向世界。
千百年后,在这层层荡漾的“碧波”里,从种茶到制茶再到茶叶产品的销售,海曙“茶人”正围绕这片小小的树叶,寻求一条涵盖一、二、三产的产业链条。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走进龙观乡的向阳舍慢生活农场,层层叠翠的茶树倚山而立,呈梯田状阡陌纵横。在这里,记者品到了今年最早一批“宁波红茶”,这款茶曾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
“宁波红茶”是全发酵茶,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回味悠长。作为宁波本地的红茶生产工艺,“宁波红茶”技艺从道光年间开始传入,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宁波红茶采制清明前后的茶叶,延续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核心工序。”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晋良介绍,他们在传统的制作技法上,又结合了现代工艺设备,可以使红茶在复烘时根据不同烘干温度制作出花香型、甜香型和焦糖香型等口味,最后经过2-3小时的独特炭焙出炉。
专注生态好茶的杨晋良,对龙观的自然生态倍加珍惜。这些年来,他研究茶叶全产业链减碳,为茶叶“赋值”。制茶流水线不仅引入“低碳萎凋”工艺,精准控制暖房温湿度。既保留茶叶活性酶,又将制茶流水线能耗降低了30%,还引入碳足迹管理体系,实现了每公斤茶叶仅产生14.06千克碳排放,其生产的红茶也成为全国首个获得碳标签认证的红茶品牌。
除了红茶,在四明大山里还传承着另一款“清香回甘”的茶品——“它山堰白茶”。
它山堰白茶技艺可以追溯至东晋时期,不仅是四明山重要的农副加工品,还对四明山农耕文明、宁波市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山堰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唐军良祖上三代制茶,这些年他不断的自我修炼,丰富茶叶种类,增种“白叶1号”品种。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摸索,整合创新了“它山堰白茶”制作工艺:覆盖从鲜叶采摘到摊青、杀青、理条、烘焙等各环节。
在技艺传承上,唐军良并未“藏私”。截至2020年,他培训人员数达到1000余人次,“白叶1号”品种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鄞江镇周边已经产生了5家种植大户。由于生产的“它山堰白茶”品质优异,质量上乘,历年来获得各种比赛金奖。2018年度获得了“宁波市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国内外。
从茶园到茶席的体验经济
远离城市喧嚣,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正成为海曙农旅融合的核心吸引力。
步入鄞江镇金陆茶田,茶园满目青翠,茶香萦绕。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嫩芽傲立枝头。当天,来自城区的王先生一家参加了“我有一亩茶园”茶叶认养活动的茶道之旅。
在茶农的指导下,王先生和孩子亲手参与茶树的管理,包括修剪、施肥、采摘等,亲历每一罐茶叶的成长与收获。采摘完成后,王先生一家将装好的茶叶送至半山腰的宁波和美茶业有限公司加工厂,参观茶叶的加工流程,最后品尝到新鲜、纯正的茶叶。
王先生表示,他之前在“天一阁”景区旅游时,在天一阁清茶馆关注到茶叶认养活动,可以让用户直接参与茶园的管理、了解茶叶生长过程,并享受到与高品质茶叶生产流程互动带来的乐趣。
“近年来,传统绿茶生产消费正遇到瓶颈,所以自己另辟蹊径,和‘天一阁’景点合作,通过茶文化体验馆品茗推广,让更多城里人走进大自然,呼吸着最新鲜的空气,干着最朴实的农活。”宁波和美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推行茶田认养已有一年之久,用户可以是个人或者企业,花费5500元认领一亩或两亩茶田,茶园会为用户提供专属冠名牌,日常可以随时来茶山游玩,每年可以提供6斤的茶叶回报。
“在逛累数万卷藏书的书库后,听一场戏曲,品一盏香茗……”
如今,在天一阁清茶馆中,可以看到“袖香红”和“雪汀白”等各种琳琅满目的茶品,工作人员会根据顾客的口感喜好,推荐不同类别的茶品。例如年轻人可以试试口感鲜醇回甘的“雪汀白”,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可以试试“袖香红”等等。在品尝期间,他们还会结合宁波“海上茶路启航地”讲述“海曙茶”的故事。
记者还了解到,海曙区四明山区域已形成“茶+旅游”特色路线。游客可以身着汉服,在大自然中品尝“樱花茶点”,学习烫盏、击拂等技艺,在茶汤上创作“水丹青”,复刻《梦华录》中的茶美学场景。还可以参观生物多样性体验馆、竹文化博物馆,在瀑布咖啡等自然场景中品茶。未来,海曙将进一步整合茶园认养、非遗工坊参观、景点品茶等环节,推动茶旅产业升级。
以茶为媒共商海曙茶业发展
如何持续提升海曙好茶的综合产值?在偃月街77号徐宅里,各项建议伴随着芳香沁人的茶水,纷至沓来。
2022年,海曙政协巧借平台“东风”,以茶产业链、茶文化为“升帆索”集结海曙政协委员与广大茶企、群众之力,让海曙区海上茶路委员工作室正式在海曙“徐宅”扬帆启航。
作为海曙区海上茶路委员工作室发起人之一——海曙区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茶博士”吴颖常常把工作室其他成员召集在一起“饮茶议事”。“茶是我们工作室议事的主题主线,每次出台有关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或是发生行业事件,我们都会聚在一起,开展茶事会,通过饮茶议事的形式,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基础上,激励专家委员、茶企茶商共谋发展之策。”
今年正月二十,委员们再次碰面开会,吴颖率先抛出了当前“海曙茶”面临的症结难点:海曙茶和浙江其他地区的春茶一样面临着产品“同质化”问题,很难打开市场。加之宁波本地传统春茶市场的多年惯例,让很多人以为海曙只产“绿茶”。
吴颖表示,其实茶产品品种繁多,“海曙茶”的宣传要让顾客了解到,如果喝不惯“性格偏寒”的绿茶,也可以选择“性格温和”的红茶、白茶、乌龙茶等茶品,这些茶叶海曙都有生产。另外,要紧跟年轻受众市场需求变化,推介“原茶”系列产品,鼓励茶企因地制宜,以“海曙茶”为原料研发“茶+”饮品。
市政协常委、宁波奇易加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喻亚盈提议,要提升“海曙茶”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在产品包装和宣传文案中要做到视觉风格统一,打造具有海曙特色文化底蕴和精致工艺的品牌形象,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宣传推介,切实将宣传“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区政协委员、区政协提案委副主任许玉芬表示,“可以利用线上社交媒体,在讲好‘海曙茶’故事的同时,将品牌内涵诠释好,推动市民文旅、休闲、旅游相融合的多元化文旅产品业态项目落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
一壶茶的时间,发散出众多破题思路。
如今,海曙区海上茶路委员工作室成员身影遍布海曙横街镇、集士港镇、鄞江镇、龙观乡、章水镇等地茶场,他们的履职项目中自觉多了一个“共富联系点”,帮助茶农链入直播团队促销售,开发“茶旅”研学路线,请来茶技术专家进山开展种植指导,让茶香飘远。
【记者的话】
一缕茶香,一片绿叶,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更是寄托了广大茶农辛勤劳作的“共富梦”。如今,海曙茶文化通过非遗技艺活化、体验经济升级、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茶为媒、以茶兴业、以茶促文旅。相信未来,海曙茶业将进一步探索“数字茶田”“茶文化IP”等新模式,茶香将飘向更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