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佳绩频传,看海曙“体教融合”如何生根落地!
时间:2025-03-19 16:15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海曙姑娘严子怡再获世界冠军、13岁海曙姑娘包揽短道速滑省赛双项冠军、海曙攀岩女孩一举斩获两个全国冠军......近期,海曙校园体育佳绩频传、喜讯不断,同学们用亮眼的成绩诠释了海曙学子的“速度”与“力量”。

这些成绩背后,除了自身的拼搏与努力,也离不开体育老师的“慧眼识珠”、学校的“全力支持”、专业教练的“精心淬炼”......无不彰显了海曙“体教融合”的丰硕成果。

她们的故事始于校园,走向世界

去年四月,全国田径大奖赛(第2站)的女子标枪比赛中,海曙姑娘严子怡奋力一掷,64.28米,成绩排名全国第一,惊艳全场。随着标枪在赛场上划出漂亮的弧线,严子怡也让无数宁波人记住了她的名字。当时的她,还不满16岁。

6.jpg

按照巴黎奥运会田径选拔标准,如果女子标枪运动员达到了64米的A标成绩,即可获得奥运会“直通”资格。而64.28米的成绩让严子怡成为第一个达到巴黎奥运会A标的中国女子标枪选手,也是世界上第七位直接达到巴黎奥运会A标的女子标枪选手。但由于年龄原因,当时的严子怡还无法登上巴黎奥运会赛场。

此后,严子怡不负众望,在各级比赛中,频频收获佳绩,不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走向世界舞台。这位海曙姑娘如何成为田径赛场上的一颗新星?严子怡的父亲告诉记者,是学校体育老师准确的判断,为她指引了方向。

小时候的严子怡只知道自己的力气比别人大、身高比同龄人高,但从没想过能在体育道路上有所建树。改变她人生轨迹的,是她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老师——沈金龙。

7.jpg

严子怡就读于石碶街道栎社小学。沈金龙在体育课上发现,她不仅爆发力强,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也比一般学生要快很多。她很快就被沈金龙“锁定”,加入了校田径队,第二年代表学校参加海曙区田径比赛,被宁波体育运动学校教练看中,进入专业集训阶段。

为了让严子怡的父母打消顾虑,沈金龙努力向他们介绍体育学习的发展前景,在获得首肯后,严子怡便开始了两年的“走训”,成绩也很喜人。如今的严子怡已经是海曙中学的一名高中生,一共夺得全国冠军六次。

8.jpg

严子怡的崛起,不仅展现了海曙在体育人才挖掘与培育上的硕果,也进一步证明了海曙体教融合模式的成功。“体育人才的成功培养需要多方因素配合,启蒙老师的慧眼识才、有效引导至关重要,让优秀的人才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在海曙“体教融合”的优势下,她们才能得到关注,被世界看见。

普及体育教育,为人才发现提供肥沃土壤

今年三月,毕业于洞桥镇中心小学的黄子溪在2025年浙江省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中以绝对优势包揽女子乙组500米、1000米短道速滑双项金牌,成为宁波市首位“轮转冰”在冬奥会项目(短道速滑)省级以上赛事中夺冠的运动员,创造了南方城市冰雪运动的历史性突破。

9.jpg

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全球“未来之星”青少年网球比赛中获得女单亚军的卢嘉怡,则曾是古林镇中心小学606班的学生。这场世界级青少年网球赛事邀请了48名世界上最优秀的U12年龄组(年龄在12岁及以下)选手参加,获胜的球员将成为该年龄段的“世界冠军”,只有符合年龄要求的、获得全国第一名的男子和女子才能参加,卢嘉怡就是这次比赛的中国女子代表。

10.jpg

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涌现的背后,绝非巧合。近年来,海曙区教育局大力推动体育“一校一品、一生一技”培养体系,建立市级、区级、校级三级联赛制度,广泛开展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网球、轮滑、攀岩等体育活动,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为全区青少年提供更多展示体育兴趣爱好和机会的舞台。

海曙区积极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2小时,通过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组建各种体育社团及课外文体活动,让每个学生100%参与,学会1至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这种普及化的体育教育模式,为海曙体育人才的早期发现提供了肥沃土壤。

11.jpg

在黄子溪曾就读的洞桥镇中心小学,所有一年级新生都会参与轮滑学习,轮滑课程已覆盖全校99%的学生。历经15年“轮转冰”探索,学校还构建起了“三阶渐进”课程体系:低段普及轮滑基础,中高段衔接速度轮滑及速度过桩技术,不仅破解了南方冰雪场地稀缺难题,更借助轮滑与短道速滑70%的技术共通性实现人才高效转化。

12.jpg

在古林镇中心小学,学校为学生的“网球梦”提供了总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专业训练场地,并将网球教学纳入日常体育课程。

“虽然学校设有网球队,但这项体育运动并不专属于这一部分孩子。”古林镇中心小学体育老师范涛告诉记者,学校已将网球教学纳入日常体育课程,在二、三年级每周开设一节网球课,连续12年每学年1次开展为期2周的校园网球联赛,并举办师生对抗赛、家长友谊赛、亲子交流赛等系列赛事,形成了学生、家长、老师们集体参与、共同运动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还招募了省级及以上网球专项教练3名、聘请中国网球协会教练1名,在能力范围内为同学们的“网球梦”引入最为专业的师资力量。

像这样广泛推开特色体育运动的学校,在海曙还有很多。例如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以艺术体操项目为引领,成立首个宁波市市队区办艺术体操基地,也是全市首批体育“一校一品”特色学校。校艺术体操队采用体教融合、市队区办的人才培养模式,专设有1200平方米的艺术体操训练中心,专业训练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保障。

经过多年发展,队伍从最初的几个运动员,成长为目前在训运动员30人、梯队建设良好的市级运动队,不断有优秀队员脱颖而出,多名学生在省级、全国级比赛中获金牌。2024年,在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中,来自学校初二(1)班的贺炫萌获得青少年B组个人全能奖第一名,并获得“全国艺术体操一级运动员”称号。

13.jpg

强化体育精神,不断释放育人活力

在海曙,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9大常规项目已实现了市区校三级上下贯通、层级递进的校园联赛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海曙区教育局不断优化赛事设计,各种联赛的广泛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

14.jpg

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体育项目以其娱乐性强、学习门槛低的特点而广受欢迎,许多项目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真正体现了体育精神的普及性。海曙区每年举办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跳绳、操舞、击剑、跆拳道等17项中小学体育比赛,积极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等区级联赛,通过比赛选拔优秀体育人才,还建立了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训练基地。

15.jpg

此外,在加快“体教融合”的进程中,区教育局积极建立体育教育联建机制,基本建成适应需要、主体多元的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后备人才基础更加坚实、素质全面提升。至2024年,共建成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攀岩等特色项目的区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试点学校8个,市级体育特色学校1所,市高水平训练基地1个,市高水平运动队1个,市训练点7个,市传统项目学校17个。市队区办棒垒球女子项目在海曙第三外国语学校落地。

16.jpg

“通过构建层级递进的校园联赛体系,不断创新优化赛事设计,海曙区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还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普及体育锻炼和体育精神,让学生获得了健康的体质和阳光的心态,持续激发育人活力。在海曙校园里,体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