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71812/2025-89964 | 组配分类: | 工作信息 |
发布机构: | 龙观乡 | 发文日期: | 2025-02-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乌头门是建筑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科普中国》解释说,它是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门的一种类型,是坊门和高等级住宅的一种特殊造型,也称乌头大门、棂星门。乌头门的结构是两柱一枋。记得某一年,我去山东曲阜游览孔庙的时候,听导游介绍说,孔庙的第一道门就是棂星门,也就是乌头门。印象中,那道门气势着实震撼人心。
(虎头山/刘颖摄)
从宁波市区出发往西走荷梁线,进入四明山区,有一个节点叫乌头门,这里属于龙观乡地界,公路到此分叉,一路经由章水镇通往余姚梁弄镇,另一路进入龙观乡腹地。
乌头门不是一扇实实在在的门,这里两山对峙,中间是潺潺流淌的樟溪河以及农田,有人说,这一地貌结构恰似建筑学上的乌头门,地名由此而来。
最近,我随团去龙观采风,听乡里的宣传委员徐尚之介绍人文山水,他说,他查阅了1935年版的《鄞县通志》,发现县志地图里,乌头门这个地方的标识是“於菟(wū tú)门”。《辞海》里对“於菟”的解释是“虎的别称”。古人吟咏於菟的诗词也不少,南宋官场诗人方岳曾写过一首《次韵杨先辈古调》,开篇第一句就是:南山有於菟,雪齿双铜睛。“於菟”是勇敢、力量、担当的象征。而宁波话“於菟”与“乌头”读音比较接近,因此他认为乌头门可能是於菟门的误读误写。我蓦然想起乌头门附近有一座虎头山,虎头与乌头的读音也很近。
虎头山又叫人头山,就在樟溪河边上,山不高,上面有几块岩石,有人说像人头,《四明谈助》里写的也是人头山,坊间还流传着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到此垂钓昏睡石化的故事。也有人认为这岩石像虎头,说它虎视眈眈的,连虎须都有,再一个,很久很久以前,山上还有老虎出没呢。
这倒也是。《章水镇志》里记载“大德十年(1306)前后,杖锡虎为患……”,元朝奉化籍官员戴表元还写过一首《杖锡虎》的叙事诗:“今年山神大失职,虎来山前博人食……”章水镇与龙观乡贴隔壁,山水相连,杖锡山上的老虎三天两头可以到龙观来走亲访友半日游。此外《四明谈助》卷三十五《西副脉》这一章里,有一个《童女拽虎尾》的故事,说是通远乡建岙有个女童,看到老虎咬住了自己的母亲,她便死死拽住老虎的尾巴,请求代替母亲。老虎放下她的母亲,叼起她就走……文后括号里备注这篇文章出自《宋史·烈女传》。能载入正史的,应该是真人真事了吧,可我总觉得这个故事怪怪的。建岙与乌头门直线距离只有四、五公里,翻过山就到了。
(龙观山水)
非常时期,乌头门是一道天然的关卡。地方文献上也有相关记载:1941年4月20日,日寇侵甬,宁波沦陷,宁波军警机构及甬属各县衙署撤至四明山区大皎村,日本鬼子封锁乌头门,切断了四明山与外界的联系。我老家樟村距离乌头门大约六公里,村民们只种贝母不产稻,乌头门一封,山外的物资运不进来,很多人家没米下锅了,只能往西到几十公里远的余姚陆埠去买米。听父亲说,当年,他的小阿姐才十五岁,身单力薄,跟着别人翻山越岭去挑米,一次只能挑十几斤,非常辛苦。
(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
乌头门有山有水有故事,但是一直以来,这里只是行人车辆路过的一个站点,而不是游人眼里的景点。直到2022年,龙观乡试点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项目,交出的一连串数字令人眼睛一亮: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6%,现已探明生物物种2232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57种,比如中华水韭、独花兰、白颈长尾雉等等。也就是那一年,乌头门建起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是华东地区首个,馆内集中展示了地方特色动植物标本,于是,乌头门以及门内的山水林地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