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9462270/2025-00155 | 组配分类: | 工作信息 |
发布机构: |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 发文日期: | 2025-01-0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2024年,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内需和促消费的决策部署,紧扣“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要求,大力推进外摆经济工作。
一、工作亮点
1、简化审批手续,优化营商环境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多元发展的市场环境,区综合执法局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市民通行、噪声扰民、消防安全等多因素条件下,外摆经济申报单位向审批窗口提交申请材料。窗口对材料进行前置审核后第一时间提交8个部门(海曙区商务局、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海曙区消防救援大队、海曙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海曙交警大队、海曙区交通运输局、海曙公安分局、海曙区文广旅体局)审批群进行联审。对于群内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审批窗口会及时向相关申报单位反馈,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助力企业尽快通过联审,做好相关备案工作。
2、打造便民点,助力特色区建设
在天一广场、南塘老街等17个重点商圈组织开展外摆试点,覆盖了主要商业街区、公园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共设立外摆经济摊位数472个。以“夜到海曙”作为今年外摆活动主题总线,统一设计IP物料,全年谋划时尚风、亚运风、美食风、古韵风等一系列外摆主题活动,打造高品质、多元化的消费场景,逐步形成业态多元化、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外摆空间格局,繁荣市井烟火、激活全区夜间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夜到海曙”启动仪式以来2024年海曙区主要商圈举办各类高质量外摆活动40余场。如东渡路商业街多次举办萤火夜市,主要聚集全国各地美食和本地文创,通过街区带动夜经济打造省级示范街区;城隍庙步行街多次举办《城隍夜市》,增加国风场景元素,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设计元素背景,结合浓厚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独特文化魅力;鼓楼地铁口B出口下沉式广场举办魅力中东欧-走进海曙展位;二十一码头市集活动;乐·1844街区红线范围内外摆;海曙印象城举办“暖冬”集市;海曙天街举办综合性市集;海曙大润发外摆市集;夜到海曙-复悦城南门夜肆市集活动等等。
3、践行柔性执法,规范经营秩序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服务,执法队员规范执法,采取柔性执法模式,对于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发现予以提醒教育,对于不听劝诫的个体则依法处置,做到“因人施策”,保障执法的合理性、公正性。针对夜市等外摆经营密度较大的区域,合理配置执法队员,在高峰时段增派人员,加大巡查力度。要求环卫部门加大公厕保洁频次,对墙体、洗手池及厕内水池、蹲便、地面进行及时擦拭,做到人走即清;加大果皮箱清运频次,对道路两侧及公交车站果皮箱及时清运保洁,以避免垃圾满溢等情况,确保桶体干净、“随产随清”,周边环境卫生整洁有序。为商业外摆规范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容环境和城市秩序保障,2024年共组织开展巡查1500余人次,劝导教育纠正违法行为320多起。
二、工作机制
1、简化外摆经济的审批流程,采取“运营单位申报、属地审核、部门联合备案”的方式,加快审批速度,确保活动及时启动。对重要主题活动进行严格评审和监管,确保其高质量呈现。
2、制定严格的退出机制,对于日常管理混乱、多次违规的经营活动,将终止其运营资格,确保外摆经济的有序运行。
3、定期对市集运营效果进行评估,根据反馈调整摊位布局、经营时间等,确保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不足:目前部分商圈的统筹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外摆经济发展。
2、动静态结合不够:部分区域存在只注重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的问题,建议探索更多创新管理方式,如智能化监管和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四、工作建议
1、加强交通疏导:利用大数据预测人流高峰,提前规划交通流线,减少市集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2、推广垃圾分类:加强对摊主的垃圾分类培训,设置足够的分类垃圾桶,提升市集环境卫生水平。
3、完善法规宣传:加大对经营规范的宣传力度,利用线上平台定期发布合规指南,增强摊主法律意识。
4、持续创新市集模式:结合节假日、季节变化等,不断创新市集主题与形式,保持市场活力与吸引力。
2024年,海曙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外摆经济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不断优化管理机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推动这一新兴经济模式持续健康发展,为海曙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