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4013/2025-00008 | 组配分类: | 通知公告 |
发布机构: | 海曙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 发文日期: | 2025-01-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2021-2035年)
批后公布
《宁波市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11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157号),现予以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宁波市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指导海曙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海曙区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海曙区全域规划范围为海曙区行政辖区范围,包括9个街道、7个镇以及1个乡。
中心城区范围落实市级总规确定的中心城区,海曙区约142平方千米纳入宁波市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全部街道、高桥镇、集士港镇、古林镇、洞桥镇等4个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相关控制区域。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二、总体定位和规划目标
1、总体定位
围绕“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总体定位,具体承担四个职能,包括都市枢纽门户区、千年甬城核心区、数字经济创新区、共同富裕样板区。
2、规划目标
2025年,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科创城区加速创建,区域发展动能有效提升;空间布局加速优化,城市品质能级加快提升;文化事业加速发展,千年甬城魅力持续提升;美丽海曙加速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加速推进,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提升。
2035年,海曙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国内一流强区,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总体目标。主体功能明确、绿色低碳、韧性安全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空间承载能力显著加强。
2050年成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国土空间三条基本控制线
强化底线约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到2035年,海曙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7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60万亩)。
锚固生态本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海曙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46.34平方千米。
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引导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区(海曙部分)和主要城镇集聚,促进城镇空间集约高效、紧凑布局,海曙区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4636倍以内。
2、主体功能区格局
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关于海曙区作为城市化优势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衔接《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城市化优势地区主要涵盖中心城区(海曙部分)的乡镇(街道),共计13个,包括南门街道、江厦街道、西门街道、月湖街道、鼓楼街道、白云街道、段塘街道、望春街道、石碶街道、高桥镇、集士港镇、古林镇、洞桥镇。
城市化潜力地区主要涵盖临近中心城区(海曙部分)的乡镇,共计3个,包括横街镇、鄞江镇、龙观乡。
生态经济地区1个,为章水镇。章水镇内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其附加类型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
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突出拥水发展,秉持“人城产”的营城逻辑,按照“精筑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山水相拥人文城、一城四片大花园”的总体格局。
“山水相拥人文城”突出海曙“一城山水,千年书香”的山水人文底蕴。城乡空间沿水发展,沿奉化江、姚江形成高品质的滨江发展带;沿西塘河、南塘河、中塘河(西乡)、千丈镜河、沿山干河形成空间骨架水环。
“一城四片大花园”形成海曙有机生长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一城”为宁波中心城区(海曙部分),落实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江口活动区城市主中心、姚江两岸和宁波枢纽两大城市副中心;“四片”为中心城区(海曙部分)内的千年罗城、空铁新城、姚江南岸、月塘东四大片区,推动城市能级全面跃升;“大花园”以四明山片区为主要载体,以浙东唐诗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以宁波植物园(海曙山地园)为亮点,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地。
4、国土空间用途分区
落实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和主体功能定位,将全域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等。
四、农业空间
1、农业空间格局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做优中国蔺草之乡、中国浙贝之乡、中国竹笋之乡、中国桂花之乡和中国樱花之乡五张金名片,深耕全球文化最深的古林蔺草、全球药效最强的樟村浙贝、全球种质最纯的中华锦鲤、全国共富最美的杖锡樱花和全国效益最高的稻田青龙等五大产业。以“五乡五最”特色产业为基础,深入推进“一核三区六园多点”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助力全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核”指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区”包括都市农业生态休闲区、现代农林特色精品区、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区;
“六园”包括以古林镇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农业集聚园,集士港镇的湖泊河现代农业园,鄞江镇的四明山区域产业转型科技示范园,洞桥镇的沙港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章水镇的以杖锡樱花种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观光园,以及龙观乡和章水镇的中药材生产园;
“多点”包括国家级产业强镇古林镇、省级茶果特色农业强镇鄞江镇和龙观乡、全区多个多彩农业美丽田园示范基地、现代庄园及环绕城高速周边耕地集中区域。
2、耕地保护
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耕地数量,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3、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
完善村庄布局体系,综合考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中心村(重点村)、基层村(一般村)两级引导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集聚建设类、整治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五类引导乡村多样振兴,建设和美乡村。
五、生态空间
融入区域生态网络,锚固“一脉一环、两江三塘河”的生态格局。
“一脉”为四明山脉生态资源富集区,强化山体保育与水源保护,保护自然保护地;
“一环”为环城郊野环,打造农文旅共富带;
“两江”沿姚江、奉化江形成两大生态走廊,强化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满足人的休闲活动需求;
“三塘河”即西塘河、南塘河、中塘河(西乡),强化治水通河、造景融文。
六、城镇空间
1、城镇空间格局
实施“东优化、中聚合、西提升”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一城四镇、两轴三沿”的总体格局。
“一城”为中心城区(海曙部分)。以三江口核心区主中心、姚江南岸综合型副中心、宁波枢纽专业型副中心以及月塘东、丁家等片区中心为带动,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强化区域服务职能,增强区域竞争力;
“四镇”为中心城区(海曙部分)以外的四个乡镇。重点提升城镇功能,引导特色化的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两轴”强化区域协同与功能联动,形成南北向、东西向的两条发展轴;
“三沿”为沿山、沿水、沿路开发,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更新为重点,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跨越。
2、城镇体系结构
落实市级总规传导,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全域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中心城区(海曙部分)-一般镇的城镇体系。
衔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曙区纳入宁波中心城区(海曙部分)的面积约142平方千米。
规划鄞江镇、横街镇、章水镇、龙观乡均为一般镇。
3、城乡生活圈
建设城镇型、乡村型两类社区生活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的服务效率和水平,打造“专曙善育”“专曙优学”“专曙健康”“专曙颐养”“专曙安居”“专曙保障”6张“专曙”名片。
城镇社区生活圈包括“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居民日常使用的基本服务设施及场所。
乡村社区生活圈可构建“行政村-自然村”两个层级。结合乡村聚落布局,合理配置保障性公共服务、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
4、产业布局
以打造全国时尚经济发展典范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领先区、浙江省智能制造产业引领区为目标,构建“1+5”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1”为1个战略产业园,即望春战略产业园;
“5”为5个优势产业社区,包括岐湖产业社区、古林产业社区、鄞江产业社区、洞桥产业社区、石碶产业社区。
加大工业空间保护力度,合理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确保工业用地规模总量稳定。严格保护工业用地控制线内工业用地。原则上在划定的工业用地控制线外不再新增工业用地,鼓励和支持工业用地控制线外的优质企业向线内集聚。
七、综合交通
支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建设,构建“国内广泛链接,长三角快速直达、内部一体融合、绿色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门户枢纽和绿色交通发展的典范城市,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市域重点板块1小时通达、中心城区重点板块1小时通勤全覆盖。
1、对外交通
提升栎社机场对外航线网络,增强机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拓展对外铁路布局,预留铁路宁波西站和栎社机场协同建设条件;构建绕城高速、杭甬高速和甬金高速组成的高速公路网,畅通对外联系。
2、区域交通
构建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支撑区域用地开发;构建由市域(郊)铁路(市域轨道)、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等共同组成的高标准、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八、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供水量足质优,完善管网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全域、统一供给的生活用水供水管网。
建设雨、污分流制为主的排水体制,完善排水管网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扩建进度。到2035年,污水集中收集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污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电网建设,完善海曙区电网主网结构,提高电网受电、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持续推进城镇燃气系统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和气化率。构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系统。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优先,无害化兜底”的总体策略,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到2035年,片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构建以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为核心的绿色固废产业链。
2、综合防灾规划体系
针对海曙区主要灾害类型,重点开展面向城市安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抗震等风险领域的灾害防治。
建立城市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城市安全韧性度,建成完善的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
提升城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高标准构建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干道网络。建立健全消防救援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全面覆盖的消防服务网络。
九、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1、历史文化保护
加强对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宁波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宁波历史城区(海曙片),宁波历史城区总面积8.05平方千米,其中海曙片为5.39平方千米。保护秀水、伏跗室永寿、鼓楼公园路、月湖、郁家巷、郡庙-天封塔、南塘河7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莲桥街、石碶、古林3个历史地段。
保护鄞江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保护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5个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省级传统村落。
严格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革命文物和古遗址、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元历史文化要素,保护反映宁波海丝海防文化、运河文化、藏书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相关遗产。
2、城乡风貌塑造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海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众多风景名胜的资源优势,突出文化优势,打造“一城一山三带”的全域山水人文格局。
“一城”为老城文旅核心。以历史城区为载体,以天一阁·月湖景区为核心,集聚历史文化和都市时尚,成为全域文旅吸引核心;
“一山”为诗画名山公园。以四明山区域的鄞江、章水、横街、龙观为主体,保护生态,培育新经济,与周边区县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明山名山公园。凸显鄞江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千年明州府、风情山水城”;充分利用龙观现有基础,打造宁波植物园(海曙山地园);
“三带”突出水的生态文化价值,组织城市魅力空间。除奉化江、姚江外,打造浙东运河文化带、塘河文化休闲带、都市文商旅融合带。浙东运河文化带以三江口及西塘河为主要载体,依托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海曙段)建设。塘河文化休闲带重点做好南塘河及上游樟溪河精品线的建设,强化千年罗城和鄞江古镇的时空联动,推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四明山大花园旅游融合串联发展。都市文商旅融合带以中塘河(西乡)为轴线,串联三江口泛天一商圈、集士港商圈、横街精致城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十、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修复
统筹落实市级要求,分片稳步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总体形成“一区一带一片”的总体格局,“一区”为月塘东片区、“一带”为沿山干河整治带、“一片”为四明山生态片。重点整治片区为横街-古林片、洞桥片、鄞江片、月塘东片、集士港-高桥片、章水-龙观片、古林-鄞江-横街片。
十一、规划实施保障
1、规划传导落实
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科学划定规划编制单元,高质量推进乡镇(片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地落实。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当依据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修改,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约束性指标。
2、规划实施保障
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覆盖全域、动态更新、权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纳入省、市“一张图”。实施规划日常动态维护,规划实施情况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实时更新,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