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72330499/2024-77019 | 组配分类: | 政协提案 |
发布机构: |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4-07-1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杨捷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海曙区体育工作的关心!您在海曙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第93号建议《关于海曙区创建省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省体育现代化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全区新建体育公园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6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3个,提升登山健身步道200多公里;夏禹路全民健身中心已全面开工建设,正在进一步谋划宁波体育公园、海曙潮流体育体验中心等重大工程项目;目前《海曙区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规划原则包括落实市、区级重大设施,统筹布局全域体育设施。下步,我局将积极与区自然资源规划局相互配合,加强体育配套规划。
二、盘活闲置空间资源。目前我区在青林湾大桥、芝兰桥下各建有一片门球场,建设了红运屋顶足球场以及姚丰极限运动主题公园、广安棒垒球公园等“金边银角”改造项目。翠柏里体育生态中心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建设嵌入式体育场地标杆,场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含1片11人制标准足球场、2片五人制足球场、3片网球场。绿动海曙(嵌入式文体空间)排摸面积400平方米以上、净高4米以上的闲置空间用于项目建设,由于地理位置等条件均不符合建设要求,目前暂未能实施建设,下步将继续推进排摸,争取项目落地。
三、推动体育+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已创建浙江省运动休闲乡镇1 个、长三角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条、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1个。赛事方面,“一带一路”国际攀岩大师赛、“双11”全国持杖行走联动日活动、“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等多项国际级、国家级赛事活动,以及宁波女子半程马拉松赛、“海上丝路 塘河争霸”浙东大运河龙舟赛、宁波四明问秋越野赛等本土品牌赛事,均根植于海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并与城市旅游、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在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
四、全面推进体教融合。协同教育部门整合优质资源,进一步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鼓励协会、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各级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挖掘地方体育资源和传统项目优势,通过课后服务等形式引进当地优秀体育项目人才和体育社会组织进学校指导体育活动项目开展。推进新型体校建设,加强中小学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建设,通过引进编制内高水平教练,开展教学共享、教练共用等各种合作互助模式,进一步提升海曙区竞技体育水平。
五、完善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完善以区为总站,各乡镇街道为分站,每个村(社区)设立基层体育委员,负责指导当地赛事活动、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培训等。目前已建立1个区级总站,17个乡镇街道分站,以及271个村(社区)基层体育委员。今年拟计划开展150场体育活动。开展海曙区“我们的村运”农村文化礼堂乒乓球比赛、村组队——乡镇街道预赛——区级决赛的第二届村级篮球联赛等三级体育活动,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六、加强公共体育场地管理服务。采用小区自治、公建民营、政府直接管理等多种运维模式,鼓励开展培训、赛事等体育活动,提高场地使用率;安排维修专项资金,2023-2025年度计划安排180万元,对城区内的一老一小使用频率较高的健身路径进行维护管理,委托第三方进行不定期的巡检,对于到期、损坏的体育设施进行及时维修、更换;设置场地排查制度,每年度对区内所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进行全面排查,2023年度共排查1710处体育场地;对于新建的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在场地设置明显标识标牌和体育设施码,市民可通过浙里办扫码进行一键维修上报。
以上是我们对您建议的回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同时希望您能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宁波市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