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红色赋能丨在红色沃土上,看繁花似锦
时间:2024-07-01 09:29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3月4日,区委书记徐强在《浙江日报》刊发署名文章: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探索。

近年来,海曙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逻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水利、生态、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元化路径,精准赋能乡村振兴,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宁波第一,共富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全省优秀。

为此,我们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观察海曙乡村各领域的深刻变迁,于乡村这片“热土”上解锁“共富密码”。本期,我们一起倾听红色故事,感受在红色赋能下,乡村展现的无限动力。

(△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张昊桦摄)

“这里长眠着727位革命烈士,他们或是宁波籍或在宁波战斗过,其中100余位是在抗战时期牺牲的……”七一前夕,位于章水镇的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宁波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人头攒动,馆长翁娟娟正为参观群众动情讲解。

另一边,在“红色堡垒村”——鄞江镇建岙村,“建岙车站”主理人正忙着招呼前来用餐的游客。随着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他经营的“主题餐饮”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海曙,这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早在1925年初,就诞生了党在宁波最早的基层组织——中共宁波支部。特别是在四明山革命老区,分布着启明小学旧址、鄞江镇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机关驻地等多处革命旧址、革命史迹。

如今,“红色基因”不仅美了乡村、富了村民,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每一件革命文物

都是一座精神地标

一寸山河一寸血,四明青山留忠骨。

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承载着太多不能忘却的历史,它像是一本“历史书”,告慰着烈士英灵的回首铭记,又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为己任。

翁娟娟和她的同事们就是最好的“说书人”。在这里,她们每一天都在讲述着革命的故事,传递着不朽的精神。

“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将人们重新拉回到那个历史年代,在同一时空中与党史人物对话。”翁娟娟认为,一个合格的历史讲解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将每一位烈士的事迹深深烙在心中。

“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我们都要尽可能地挖掘、掌握。接待时还要注重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双向传递信息。”翁娟娟说,她们多次开展口语和动作培训,在接待讲解中总结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陵园讲解员介绍红色历史 张昊桦摄)

“大家看,这根红色柱子,就是革命烈士李敏就义时被绑的柱子。1944年2月21日,敌人将李敏押到樟村街十字路上,就绑在还未造好的店屋的这根木柱子上,她被连刺27刀,壮烈牺牲。被誉为‘浙东刘胡兰’。”讲解员崔绩男把这段革命故事讲得感人肺腑,引得参观群众纷纷停下脚步。

从他的讲解中,我们更清楚了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由来。1944年,在当地抗日人民武装力量第二次反顽斗争胜利后,就在现陵园所在地安葬烈士李敏、徐婴等人遗骸,竖立纪念塔奠基石。1951年,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屹立在这片青山下,陵园初现规模。后又继1989年和2011年两次扩建后,现陵园面积超10万平方米,长眠了727位革命烈士。

(△缅怀先烈 张昊桦摄)

“如今,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不仅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寄托哀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翁娟娟说,每年,到这里来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年接待人次约20万人次。

红色基因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旦被激活,就能产生强烈共鸣。

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联合章水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了“小红缨”系列活动,让更多年轻血液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这段时间,翁娟娟与宣教科团队还有个新项目——作为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份子,与宁波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成立红色史料研究小组,根据现有烈士线索,分别前往云洲村、朱敏村、爱中村等14处红色地名所在地进一步挖掘、补全烈士相关事件和事迹。

“届时,我们将收集到烈士事迹故事在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整理,后续还会通过老兵宣讲团、宁波英烈事迹宣讲团进学校、机关、部队、企业、乡镇开展宣讲活动。”翁娟娟说,结合现代技术,创新讲解方式,让革命故事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打造“建岙”品牌

让红色火种生生不息,除了挖掘和保护好红色遗址,还需要激发教育的力量,让精神可感可知。

鄞江镇建岙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曾是中共鄞西区委、鄞县(鄞奉)县委、四明地委机关的所在地,至今尚存建岙夺粮战遗址、“建岙妈妈”故居等七处革命史迹点。

如今,这里是鄞江镇“红色旅游”的核心部分,上演着曾在这里发生,又被重新演绎的故事。

当我们走进村里,正在演出的是实景话剧《建岙妈妈》,建岙村抗日战争坚持斗争人民会议遗址成为天然一方舞台。

(△实景话剧《建岙妈妈》表演现场 鄞江镇供图)

观众换上布衫、戴上草帽、手拿蒲扇,刚在天井中的四方桌边坐下,身穿粗布上衣的“建岙妈妈”们就热情地奉上茶水,还唱起了耳熟能详的小曲儿。突然,院门被撞开,祥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剧情便以“建岙妈妈”钟仁美的故事为主线展开:抗日战争时期,宁波城区至四明山区一带相继被日本占领,建岙村村妇钟仁美的家成了党的地下工作秘密联络站。1943年10月,国民党贺铖芳部在东岙抢粮,支队粮食缺乏,共产党员陈晓云、王文涛为给支队筹集粮食,拦截了敌军运过毛岙古道的军粮。以钟仁美为代表的“建岙妈妈”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掩护参与夺粮的地下革命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筑起了坚实的红色堡垒。

“观众席”和“舞台”近在咫尺,让大家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我们和现场观众一起,隔着80年的时光,与前来搜捕的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灵活应对,“参加”了这场掩护参与夺粮的地下革命工作者的行动……尽管没有宏大的场面、舞美,但生活气息十足,让人倍感亲切,也被深深打动。

“太不可思议了,在几十年后的和平年代居然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亲身’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的惊心动魄,给我们的思想和心灵进行一次洗涤,这样的红色教育比教科书更让人感同身受。”现场观众纷纷表示。

不仅是《建岙妈妈》,近年来,区、镇、村三级通过深挖本地红色历史和先烈事迹,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建岙革命故事纪实,推出微电影《梅园密码》《破晓》、红色话剧《周飞米店》、广播剧《梅园往事》、剧本杀《梅园旧事》、红旅推广视频《曙说·红色薪火传承线》等,吸引10余万党员群众赴建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人流量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顺应游客需求,村民自发售卖当地特产如马铃薯、自制白酒等。村里举办参观、策展等活动,也提供了不少岗位,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建岙村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打造“嵌入式”乡村咖啡馆。去年,建岙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24.8%。

红色文化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推动建岙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飞驰……

传承奋斗精神

共富路上不掉队

独特的历史赋予了海曙独特的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成为海曙发展的有力抓手。不仅仅是革命老村,这种红色精神,在更多乡村化作奋斗的动力。

近年来,我区深化“五最”党建,即从“最薄弱处、最困难处、最复杂处、最细微处、最前沿处”加强党的建设,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帮带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拓展骑行新路网、聚集骑行高人气、探索‘党建+骑行’新模式,我们将绘就可居、可游、可养的未来乡村新面貌”“蜜蜂产业,我们村以‘党建+生物多样性’引流、增强生态保护产业链,把蜜蜂产业变成村民们致富的密码”……近日,多名党组织书记轮番走上舞台,谈项目、话未来。

(△2024“书记·向未来”村社书记领衔项目路演竞比现场 蔡迪摄)

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区创新搭建“书记·向未来”村社书记领衔项目路演竞比平台,设立超500万元激励经费,重点向乡村振兴等领域倾斜,推动集士港镇深溪村骑行2.0、古林镇蜃蛟村江南水乡米食文化特色村等422个重点项目落地。此外,我区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宁波开放大学等打造全省首个新时代共富头雁研学院,引导村社干部参加学历提能教育。

“在我上任前就已经了解了1942年‘深溪会议’、1945年‘深溪公馆’等深溪村的红色印记,其中精神让我更加坚定了把这个村子建设好的决心。”集士港镇深溪村党总支书记崔军杰作为青年村干部来到深溪村仅4个月,研学院和路演项目充分激发了他的干劲和拼劲,“党组织为我们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帮助我们把乡村振兴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乡村汇聚。为此,我区推出品牌带动、全域结对、生态富民等“锋领共富十法”,组织900个基层党组织和民主党派结对帮扶全区低收入农户,成立全省首个共同富裕慈善信托助力困难农户走好致富路。同时围绕党建联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命题,推动多村抱团、镇村联营等方式成立未来农村公司等一批强村公司,建成101家特色共富工坊,将农特产品、生态保护、非遗文化等产业链延伸至农村,带动人均年增收1.9万元。从2022年起,全区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面清零。

眼下,海曙的乡村振兴之花在红色沃土上频频盛开。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上下正不断推动红色资源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通过“红色引擎”挖掘农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经济、文明、生态、治理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