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工业化,海曙这么干

如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推动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月31日下午,在海曙区新型工业化大会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推进会上,海曙给出了最新的答题思路:
聚焦人形机器人、新兴技术等发展关键词,打出推进工业用地焕新、引育高科技创新主体、优化新兴产业链布局、强化产业内在发展能级等一套强势牵引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组合拳”,由此为海曙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挺起“硬脊梁”。
引入落地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平台及企业,聚合全区科技、人才、硬件等力量打造“未来硅巷”翠柏里科创中心,持续推动雅戈尔等传统实力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引育孵化蓝卓、可之等一批掌握自主科技成果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近年来海曙区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到,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锻造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海曙区实现自我焕新、攀高发展的“制胜法宝”,也由此打下迎接未来发展与挑战的夯实基础。
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164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GDP增量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全区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0.9%,新产品产值率达23.5%。
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向外界传递新时期针对新时期海曙区制造业要发展什么、该怎么发展。在大会现场公布的《海曙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中,答案已现。
《计划》定下了未来三年海曙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从产业能级提升、产业空间焕新、创新体系完善、企业培育深化、工业投资提速、绿色低碳推进、产业人才引育等七方面定下发展任务。
《甬水桥科创中心》沈颖俊
亮点与力招频现。其中,聚焦翠柏里创新街区,培育孵化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主体,预计到2026年创新街区集聚创新企业300家以上,研发投入强度占比达10%;聚焦“一数一屏一物”布局产业新赛道,通过挖掘存量空间、产业带及产业园建设、强化产业链上游招引、育强发展区内重点优势企业等方式,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制造业;大力引育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一流领军企业队伍;推动构建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立健全制造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通过节能降碳、清洁能源替代、绿电交易、建设“零碳工厂”等举措,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根据《计划》,力争到2026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0亿元,着力实现区域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以上;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8%、2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双三十”头部梯队培育企业年均产值增速超过10%。
此外,大会现场,海曙还发布了《海曙区促进工业用地焕新提效若干措施》《海曙区工业企业腾挪提质实施方案》等政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记者注意到,事实上,对于在制造业与新兴科技方面颇有积淀的海曙而言,早在今年开年之时,便已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这张新蓝图上落下关键一棋。
就在前不久,代表前沿科技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海曙正式启动。该中心以建成一个重大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目标,重点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和整机系统研发,全力打造集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产业发展、产业辐射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