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46027/2024-68136 组配分类: 提案议案
发布机构: 南门街道 发文日期: 2024-05-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关于健全发展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4-05-16 11:17 来源:党建综合办公室 浏览次数:

领衔代表:屠赛利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社会的细胞,简单的说也是一个社会的简单缩影,社区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治理也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社区特点、创新治理方式,健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已成为一个城市治理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下,通过我的走访调研,发现宁波城市社区的治理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城市社区治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实践中,社会治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仍然将“社会治理”等同于“社会管理”,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存在欠缺引领、协同、参与、疏导、服务等问题,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社区“共治”的发展不均衡。

二是城市社区治理的运行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体系的健全对于各类主体高效发挥作用至关重要,从实践上看,社区治理的条块关系还未能理顺,社区治理各主体的协同不畅,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完全贯通起来。

三是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社区治理基层,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社区治理手段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社会形势变化的伴生风险预见性不够,对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的洞察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部分一线城市的社区治理案例进行了研究,汲取了他们在社区治理模式、治理体系研究和先行先试的有效经验,结合宁波本地的实际情况,我对完善社区治理模式、优化治理运行体系、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如下:

一、深入完善“党建+”社区治理模式

一是要打造“党建+社区”模式,打破体制障碍,确保组织建设在社区落地生要根,构建“街道党委+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社区党小组+党员”的五位一体党建联动机制,积极落实党群“双向直通”工作机制,组建党群联合服务队,使党组织建设阵地进一步前移;二是要打造“党建+群建”模式,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职能部门、共建单位及贤达人士等多方协调运行机制,共同参与改善社区环境、提供生活服务和开展事务协商等,创新活动载体,积极引领社区居民新风尚;三是要打造“党建+民生”模式,强化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职责,促进社区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实家门口服务体系,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让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

二、着力将人财物、权责利合理下沉到社区

一是探索构建金字塔型基层治理结构,明确基层治理中区级“中枢”布局指挥、街道“龙头”统筹组织、社区“末梢”落实执行的三级治理结构,完善相应的职责、权力、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分工和分权;二是探索建立社区综合治理中心,整合重构社区行政、治安、医疗、消防、环保等职能,将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巡查、综合整治队伍以及安监、治安消防、环保等专业队伍全部下沉到社区,把人财物切实压到一线;三是赋予社区党委统筹管理权限,明确由社区党委统一调动指挥挂职交流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等人员队伍,全面履行对社区事务领导权、联勤联动指挥权、绩效考核权、下沉干部考核权等,实现社区党委权责利的对称统一。

三、持续提升社区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

一是推进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探索构建由员工名额管理、选任招聘、职业培训、岗位薪酬及绩效考核等内容组成的职业管理体系,实现数量配置、薪酬待遇、职级晋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探索领导干部到社区双向挂职交流机制,推动市区级新招录选调生充实到社区任职锻炼,着力提升社区干部党建指导、制度管理、民情联络等综合能力素养;三是强化社区治理的科技支撑。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以网格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治安防控、舆情监测、应急救援、隐患排查等智能系统建设,着力提升社区治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