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45972/2024-64701 组配分类: 提案议案
发布机构: 江厦街道 发文日期: 2024-04-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时间:2024-04-07 15:14 来源:党建综合办公室 浏览次数: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更好地应对新的风险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大改革力度,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更大进展。

一、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

(一)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营商环境是指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制度性安排,涉及市场主体准入、生产经营和退出等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覆盖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了衡量和评估各国营商环境,世界银行从2001年成立了营商环境小组,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从2003年起连续发布年度营商环境报告,对各国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标进行排名。2018年以来,国务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具体部署。世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已跃居第31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之一。

(二)优化营商环境是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实际行动。

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去年年末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如河北省要求用行政审批的“减法”赢得企业发展的“乘法”,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浙江省要求实现“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打造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环境的营商环境最优省;等等。

(三)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举措。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成长、创新和发展,以及就业机会、生产效率、投资信心等,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有数据显示,营商环境整体指数提升1%,可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提高0.36%。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调整的关键期,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四重压力对经济复苏带来持续挑战。优化营商环境紧紧围绕市场主体所需所盼,坚持从痛点难点出发,着力为市场松绑放权、减负赋能,以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以法治化锚定长期预期,以市场化释放干事创业活力,市场主体才有活力,经济复苏才能有底气。

二、当前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等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如精简审批许可,实施减税降费,优化办事流程,创新监管方式,扩大对外开放等等,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市场化、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稳中向好,起到了关键性支撑作用。但与市场主体的期盼相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差距。一是信用体系亟待健全。信用体系是营商环境的基础要件,涉及市场主体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近年来,我国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企业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不讲诚信、违约失信;地方政府换届、上级政策变化导致的承诺不兑现;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等。二是法治保障仍有不足。国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多轮“立改废”,各地也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但由于营商环境地域落差较大,政策执行力度不一;运动式执法、执法标准不一、重处罚轻管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给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困扰和损失;司法不公正,诉讼程序繁琐、执行困难等情况仍有发生,造成企业维权成本过高。三是政务质效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持续落地,营商环境持续得到优化,但仍有部分地区对放管服理念理解不到位,对相关法律政策宣传教育不深入;政府权责边界不清,亲清不分、滥用职权、违规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体化办公、信息共享、数字赋能等仍有提升空间。

三、如何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

(一)着力优化市场环境

加强信用建设,打造良好市场环境。一是优化信用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的收集公布、信用修复、异议申诉、商业秘密保护、守信践诺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健全信用运作机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市场主体信用与企业市场活动便利度、监管力度、融资难易等挂钩,使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困难重重。二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市场主体主体做出的政策承诺不履行、违约毁约等行为,依法追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对一些重大监管政策的出台,给予企业必要的过渡期,减少由于政策不连续、变动大,和一些突击式、运动式的政策实施对市场主体造成的冲击。

(二)着力优化法治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持续优化法治环境。一是做到立法先行。进一步清理和修订不利于维护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健全相关领域的办事制度,加强审批流程再造,将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提升,形成标准化的办事规则和流程,并充分吸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等意见,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决策透明度。二是规范行政执法。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和监管执法制度,防止出现自由裁量过大、选择性执法、多头重复检查等情况。对市场轻微违规行为运用教育、告诫等非强制手段,对违法侵权等损害市场公平的严重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有效提升违规成本。加大对企业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提升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便利性,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聚焦便民利企,大力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深化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服务意识,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融入政府服务全链条,增强企业公众的获得感。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渠道,让更多人民群众知道并参与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责任意识。二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合理划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建立多层次、横向联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现象,推进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联审联批,构建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服务模式。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布局和优势,针对企业在创业和日常运营等不同发展阶段中的需求和难点痛点,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已从最初的便利化改革进入了更高层次,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深化、久久为功。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稳中求进,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