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预制概念在不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除了餐饮行业里颇受欢迎的预制菜,建筑业也趁势推出涵盖墙、柱、楼板等方面的预制构件。而这在让房屋建造过程变得犹如搭积木般轻快的同时,也令充满“厚重感”的建筑工程变得灵动。
宁波德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海曙区石碶街道。我们看到建筑领域的“积木”:预制构件主要由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构成,每一块构件的边沿处都“探”出若干根几十厘米长的钢筋。待统一运到施工现场后,只需如搭积木一样将它们一块块“拼接”起来即可,由此构筑起建筑的整体轮廓。这大大降低了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并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工作量。
“传统的建筑工程里,各部分构件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混凝土浇筑,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环境差,且每一件构件的品质也较难拥有统一标准。而对于建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德式建筑技术部长韩正磊介绍,以墙体构件为例,构件强度、构件尺寸的精准度都是检验其好坏的重要标准。若强度无法达到标准,或墙与柱、梁间的组装契合度不够,则无法确保房屋结构安全。
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思考,近年来,预制构件在国内逐渐走俏。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推动构件和部件标准化,包括推进型钢和混凝土构件以及预制混凝土墙板、叠合楼板、楼梯等通用部件的工厂化生产,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和质量水平。而这也给以德式建筑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类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标准化模具是生产预制构件的重要前提。韩正磊介绍,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十分讲究并称得上精细,蕴含较高的技术难度,因此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开发设计标准化模具,这给部分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通常选择外部采购模具的方式。“我们希望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组建人才团队,并投入了约占成本10%的资金,致力于创新设计开发标准化模具,在掌握技术和生产环节的同时,不断提高预制构件的组装效率。”韩正磊说。
此前,搭建门窗洞口通常需要8块模具的外墙预制构件。经过精密计算切割角度,并经多次组装试验,德式建筑将所需外墙预制构件数量减少为2块,组装更为便利;同样通过优化设计,飘窗模具的组装时间则由原先的2天缩短为半天。这意味着,建筑工程项目可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近两年,“双碳”成为全社会的新发展理念,德式建筑顺势推出以夹心保温墙板为主导产品的绿色建材。据了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墙体导热速度快,保温效果差,这一现象在夏冬两季开空调时尤为明显,也由此带来较高的能耗。对此,德式建筑的夹心保温墙板便可使这一现象得到缓解。
夹心保温墙板,其设计原理与“三明治”相似,即由主体结构、保温层和外叶板组成。据介绍,传统建筑过程中,主体结构外仅有一层厚约5毫米的抗裂砂浆材质作为保温层的防护,但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及外力冲击之下,使得保温层容易脱落。德式建筑则在保温层外又增加了一层采用A级不燃保护材料、厚约5厘米的外叶板。外页板,为“脆弱”的保温层提供“护盾”。
真正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让外页板和保温层牢固连接且不变形。“一方面我们通过精密计算,测算出适合的连接点位,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温层内有水分,所以连接材质必须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腐蚀性,因此选择优质不锈钢材料打造L型结构连接件,来连接外叶墙板、保温板和内叶墙板。两相结合下,使连接效果达到最优。”韩正磊说。
去年刚交付的段塘村旧村改造村民安置房项目,便应用了德式建筑自主开发设计及生产的预制构件产品,这将为广大群众带来更好的居住体验。去年,该项目获评宁波市“甬江建设杯”优质工程奖。
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同时,也为德式建筑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如今,德式建筑为中建二局、中建八局等建筑公司提供装配式预制构件,并参与制定绿色建材评价预制构件的团体行业标准。近3年间,德式建筑的主导产品销售及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2022年企业销售额达上亿元。
领跑点评:
如此“厚重感”十足的庞然建筑工程可以像搭“积木”式的完成,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德式建筑的“科技”更体现在标准模具创新设计、夹心保温墙板有效应用等,让我们对耳熟能详的传统建筑业有了耳目一新的认知:充满科技感、绿色感。德式建筑让我们看到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背后都是持续不断技术积累的过程,更是技术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不懈探求。也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助民营企业“爬坡过坎”、“行稳致远”。
点评人:海曙区工商联副主席,海曙深圳商会会长,丹尼爱特(宁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华昂
(潮新闻 策划 仇欢 记者 应磊 共享联盟·海曙 孙勇 崔宁 张昊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