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45972/2023-64526 | 组配分类: | 提案议案 |
发布机构: | 江厦街道 | 发文日期: | 2023-03-2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总书记殷切关心垃圾分类民生小事的背后,是大写的“为民情怀”,是高瞻远瞩的新发展理念的彰显。2019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宁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拉开了帷幕,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这几年垃圾分类工作在不断的推进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只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细小环节,但是对于一座城市乃至国家而言,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如何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问题。
一、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
自《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来,通过设置宣传栏,配备督导员,构建分类投放智慧平台和积分兑换奖励等方式传授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比如,有些社区会投入社会资本,让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生活垃圾的分类,专门构建了“互联网+垃圾分类”的系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系统中设置垃圾分类箱、监管平台和积分兑换平台,通过最大化应用互联网和自动化技术,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学习如何分类投放生活垃圾。部分社区通过分发厨余垃圾袋,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准确投放垃圾。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把生活垃圾分类识别、收集容器标示标识等常识作为教育内容,培养学龄前儿童、学生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 垃圾处理厂利用机械和人工分选垃圾,从而综合利用垃圾中的可回收物,之后用卫生填埋处理其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处理生活垃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垃圾分类工作知行不一,高认知度,低践行度,准确投放率有待提升。目前,各社区垃圾分类垃圾箱主要以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为主,而有害垃圾箱,几乎在社区消失,难觅踪迹,也没有告知居民何处、何时可以投放,如何投放,造成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混放,给环境污染带来隐患。公共场所可回收垃圾箱与其他垃圾箱准确投放率极低,垃圾混放情况普遍。部分居民对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概念不清,投放准确率不高。农村、城乡结合部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不够,大多流于形式,垃圾混放情况严重。
(二)社区垃圾房(箱)开放时间不一,垃圾箱投放点不足,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由于各街道、社区管理人员有限,社区垃圾房(箱)开放时间、开放点位固定,在设置上存在开放时间不足,垃圾箱投放点位偏少,非投放时间生活垃圾堆积在垃圾房附近,既破坏环境整洁,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三)一次性餐具、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频繁,对环境保护不利。尽管相关部门已要求商家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但在菜场、早餐店、餐馆、个体小超市等地方存在监管盲点,普通塑料袋比比皆是。一次性餐具使用频繁,好多还不符合卫生要求,对环境、人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四)全过程分类体系的建设有待完善,垃圾分类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从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全过程分类体系的精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垃圾分类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流于形式现象需要改进。
三、建议
(一)合理布局分类收集设施,利用智能垃圾箱提升垃圾投放准确率。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合适地点设置足够的分类回收垃圾箱,方便居民垃圾的投放。 针对公共场所垃圾投放准确率不高的难题,建议相关部门投入一批智能垃圾箱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等分类种类以简洁的文字加图案滚动显示,引导公众准确投放,每个智能垃圾箱可设置二维码,需要时,可通过手机扫箱体二维码进行垃圾投放,引导公众养成垃圾精准投放的好习惯,投放后可有商家优惠券或积分进行奖励。
(二)设立有害垃圾收集点,加强与专业商家的合作,提升有害垃圾的处理能力。有害垃圾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建议在社区恢复设立有害垃圾箱,告知居民有害垃圾的种类、投放时间、投放方式,投放时有专人负责并予以指导。同时,加强与专业商家的合作,如在大型商超设立废旧电池、旧灯管、旧灯泡回收箱;药店开设过期药品回收服务等,相关部门与设点的商家签订协议,定期上门收集或让商家自行送达指定的有害垃圾收集点进行统一处理。
(三)因地制宜调整社区垃圾房(箱)开放时间与设置点位,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建议社区在双休日以及重大节假日期间适当增加垃圾房(箱)的开放时间,增加临时垃圾箱摆放点位,因地制宜,尽量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四)加强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检查力度,建议取消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降解塑料袋的推行势在必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使用的检查、处罚力度,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点。对一次性餐具建议取消,一方面是生态及资源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减少垃圾产生,包装一次性筷子的塑料袋也能减少使用。同时加强餐馆、饭店餐具的消毒检查,所有餐具消毒后使用合适包装等的措施,让公众放心使用非一次性餐具。通过公益广告等媒体宣传,倡导民众自带碗筷,崇尚良好节俭风尚。
(五)加强农村、城乡结合部垃圾分类监督反馈机制,强化居民的分类责任意识。一是最大程度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让更多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利用各种公益广告让居民能接受垃圾分类和投放相关的知识,并且相关部门和志愿者也应该多给他们讲解一些规范的垃圾分类与投放,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分类意识,在之后的生活中能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处理好生活垃圾;二是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分类监督反馈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主体,落实具体的措施,引导居民减少垃圾混放的情况;三是建议农村、城乡结合部的村委会、居委会准备一些垃圾分类专用袋,方便居民领用,分类袋上可印上垃圾分类宣传口号和垃圾分类小常识,强化居民的分类责任意识。四是加强对社区垃圾管理员的管理和考核。社区垃圾管理员的工作质量,是“垃圾变宝”的关键。建议在垃圾箱附近可以设立废品回收点,垃圾管理员兼废品回收员。鼓励居民事先将垃圾分类,出售给废品回收点;鼓励垃圾管理员分类垃圾,变废为宝,创收所得归个人所有。
(六)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要支持、鼓励企业投入垃圾分类处理行业,参与垃圾直运、垃圾处理整个流程。及时制订垃圾分类相关企业的扶持政策,逐步培育形成垃圾分类产业链,不断完善壮大垃圾分类产业市场,使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服务和监管,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手段鼓励、扶持相关企业,并对那些企业无利可图不进行处理的垃圾,利用固废中心免费处理;另一方面要做好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