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6997958/2022-56959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经信局 | 发文日期: | 2022-06-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局各科室:
现将《2022年海曙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宁波市海曙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5月30日
2022年海曙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2年,海曙区工业和信息化条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改革、打造工业经济大平台的内容要求,推动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提质扩量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一、主要目标
按照省、市目标任务分解,结合全区2022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力争工业投资增长30%、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15.8%。
二、重点任务
2022年,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条线要围绕省、市确定的重点工作内容,沉下心来打基础、凝心聚力求突破、集思广益谋创新,围绕“三促、三抓、三强”工作要求,全力开拓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一)稳字当头保增长
1.促投资增长。深化对工业投资是未来增长基础的认识,将项目落地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首要任务。一是围绕“绿新高”和数字化导向,高质量推进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三年全覆盖行动实施。积极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依托总部型工业企业培育持续招大引强,强化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增资扩产为抓手推动企业投资。力争在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取得突破。二是围绕“早启动、早开工、早达产”,补强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新开工项目计划清单和问题困难清单,重点推动存量工业用地项目、新拿地工业投资项目释放投资数据。三是围绕“125”特色优势产业建立重点产业项目库,重点推进时尚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落地。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为依托,扩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年新增5G基站500个。2022年,力争制造业投资增长32%、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7%。
2.促产业成长。按照以链式思维做大做强制造业,打造“125”现代制造业集群的要求,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一是持续擦亮时尚纺织服装这一“金字招牌”,以数字化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时尚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千亿级产业培育目标要求,围绕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引流、重点企业(平台)引进,做强产业发展核心支撑。二是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牵引,壮大培育核心产业。依托优势基础,作好工业互联网产业“延链”文章,加速形成“平台领先、应用富集、场景贯通”的产业链新生态。以宁波市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为契机,推动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成果在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的应用。三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增长动能,围绕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发展,精心培育相关领域内具备爆发增长潜能、技术突破可能、延链聚链条件的重点企业和项目。
3.促空间优化。围绕重大工业投资项目落地和存量工业项目提质增效,持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一是以工业投资项目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要抓手,探索工业用地“一图清、一册清”,结合工业领域“亩均论英雄”改革,形成项目落地、履约监管、事后管理全覆盖的工业用地管理机制。二是以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高品质小微企业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形态再造、产出再造、品质再造”的提升目标。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小微企业园2个,继续实施一批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项目。三是围绕时尚纺织服装、工业互联网等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和“125”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引力”,加快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工业“地标”。以宁波西枢纽、丁家时尚湾、翠柏里创新街区建设为契机,全力引进“链主型”企业,焕发海曙制造业发展新机。
(二)稳中求进抢先机
1.数字化发展“改革增效”。牵牢产业领域数字化改革的“牛鼻子”,夯实持续领跑“硬实力”。一是全力提升服装产业大脑、纺织服装“新智造”试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级,通过运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突出系统平台整合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以降成本、拓市场、增实力为切入口,深化产业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二是做强数字经济综合门户,打造产业数字化治理标杆平台。新增工业用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制造“云图”等创新应用场景,围绕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融入一批资源要素共享共建应用场景,实现平台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三是做优“一链助企”应用场景,打造具有海曙特色的数字化企业服务综合性平台。在前期建设基础上,按照“多跨”建设要求,将企业急需、市场急待的办事事项运用到场景建设中,依托数字经济综合门户和“企业码”专区,营造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绿色转型发展“焕新增能”。以新一轮腾笼换鸟行动计划实施为契机,强化中心城区发展绿色都市经济的定位,实现制造业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绿色制造示范、推动绿色改造项目、推动工业节水、开展绿色化诊断和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为工作抓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力争新创建三星级绿色工厂50家、五星级2家,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10家,新增市级节水型企业8家。二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深入落实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本迭代,培育特色园区平台,加快重点行业规范提升,实现全区传统制造业“再次转型”发展。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入实施,完善评价机制,落实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完善和建立倒逼机制。力争整治高耗低效企业75家。三是推进新一轮腾笼换鸟行动,出台行动方案,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散乱弱”企业整治,积极开展低效工业地块改造。力争淘汰“散乱弱”企业150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家。
3.企业创新发展“提质扩量”。强化多层次、精准化、针对性的企业培育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围绕宁波市“大优强”和海曙区“双三十”梯队培育行动计划,打造海曙制造业发展头部梯队。出台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落实专项服务机制,分类分层提出培育重点,营造支持头部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力争“双三十”梯队培育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领先全区平均2-3个百分点。二是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明星阵营”。与“双三十”梯队培育行动计划一体实施,瞄准处于高速成长期、具备核心创新能力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整合各类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资源,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催生一批“明星企业”。力争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三是升级小微企业上规“蓄水池”。细化上规企业培育流程,提升入库培育对象遴选精准性,以政策支撑、服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为抓手,力争“小升规”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三)稳步提质开新局
1.党建强队伍。以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人才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工业和信息化条线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将“两个确立”转化为推进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深化打造“经信红海871”品牌,发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干部积极性,提升争先进位的干劲。二是深化作风建设,强化政治意识、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确保各级工业和信息化条线干部做到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真正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筑牢廉洁底线,强化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干事氛围。三是加大制造业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导向,搭建招才引才一流平台,为产业发展积累“后劲”。
2.服务强效能。立足主责主业,牢固树立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意识。一是优化政策扶持体系,结合制造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完善区级层面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在产业重点领域的投入,围绕产业链构建政策体系。二是以“5+4”政策包和强企减负系列政策落地为抓手,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支持企业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发展,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保安全”,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增动能。三是服务企业落到实处、难点,主动攻坚克难,帮助企业解决好运输稳定、供应链配套、劳动力需求等困难问题。
3.协同强体制。抓配合、抓协同、抓指导、抓督促,不断凝聚全区工业和信息化条线干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共识,形成“强而有力”的工作体系。一是创新考评体系,增加镇(乡)、街道和园区特色工作开展情况比重,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围绕重点工作“协同促”的要求,强化区经信局业务科室对镇(乡)、街道和园区具体业务工作的指导,常态化开展交流探讨,邀请属地领导参加座谈会、研讨会,共同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出谋划策。三是建立“企呼共应”的新机制,发挥属地贴近企业、部门熟悉政策的优势,协同配合解决好企业的问题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