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200MB0R42336D/2020-84732 | 组配分类: | 工作进展 |
发布机构: | 区生态环境分局 | 发文日期: | 2020-09-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海曙是全国最大的蔺草生产和出口基地,拥有原料基地6万亩、各类蔺草加工企业80余家、从业人员2.3万人、联系带动农户4万户。2019年,该区蔺草产业总产值达20.8亿元,销售总额20.65亿元,出口额1.8亿美元,内销8.3亿元,成为农业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蔺草种植、草席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合理诉求矛盾日益凸显。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两手赢,该区摒弃牺牲环境的低级发展模式,从种植端、产业端、品牌端、出口端、农险端五端发力,创新五大工作机制,成功探索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同生共赢的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2020年,该区“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古林蔺草”跻身2020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20年1-8月该区蔺草产业总产值达18.3亿元,销售总额18亿元,其中出口1.4亿美元,内销8.2亿元,实现疫情期间逆势增长,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是深化“蔺草—水稻”轮作机制。加强与袁隆平团队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对接,充分利用蔺草种植后大量根茎残屑利于改土肥田、极大提高水稻等后茬作物产量的优势,深度优化、完善“蔺草—水稻”轮作模式和种植面积配比,催化蔺草和水稻种植在时间、肥效和功能上的“化学反应”,实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效应,该做法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系全市首次唯一入选该名单。以该区古林镇为例,晚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万亩,蔺草种植面积约5000亩,甬优1540和春优927亩产量可达750公斤左右,农业农村部相关专家赞誉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是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是构建产业“共建共治”机制。针对每年6-7月蔺草烘干生产期间,蔺草企业废气超标排放等顽疾,一方面,该区强化监管力度,于今年7月开展蔺草行业污染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组织第三方力量对辖区蔺草企业开展逐家排查、一厂一策、分类整治,其中立案处罚宁波林平工艺品有限公司废气超标排放违法行为,罚款10万元,形成强烈震慑效果;另一方面,结合生态环境“三管三必须”要求,从行业治理入手,建立并完善“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构建从田头到床头的蔺草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先后建立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市级3个、省级2个,培育各级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2家、国家级1家,以行业共治共管模式,构建蔺草全产业链“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三是打造品牌“共享共赢”机制。全年计划投入2000万元,引导蔺草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如华业纤维有限公司与宁波大学合作,充分挖掘蔺草文化和中国席居文化,不断开发新产品,目前销售额已超亿元。同时,依托“黄古林”品牌效应,整合全区“知名度低、经济效益差”的蔺草品牌,开展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检测、统一监控、统一标识工作,集全区之力打造“古林蔺草”区域公用品牌,成功获得2020年第一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此证书后,该区相关企业均可在产品或包装上统一标注“古林蔺草”及其农产品地理标志编号和组合图案,对进一步做强做优蔺草产业,打响“古林蔺草”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创新口岸“预约查验”机制。上半年以来,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出口蔺草制品企业普遍反映客户需求疲软,货品单价下行,企业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海曙海关优化企业分类,降低出口抽查率,提供预约查验,确保“货到即查”,同时收集国外植物疫情信息,设置“验估专岗”,第一时间完成许可证配额核扣,全力保障出口蔺草制品快速通关。1-7月,海曙海关共验放出口蔺草制品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0.1%。
五是完善农险“保驾护航”机制。该区结合国家保险创新综试区建设,以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为契机,成功促成中国人保宁波分公司面向蔺草种植户创新推出蔺草种植专项保险项目。2019年,共有33户蔺草种植大户完成承保工作,合计缴纳保费275009.3元,总保额1173.65亩,理赔910000元。此举进一步扩大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既为农民利益提供坚实的保障,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又能有效引导农户积极营造生态平衡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追求生态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