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77654997/2020-82475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政务服务中心 | 发文日期: | 2020-03-3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海曙区政务服务办(交管办)在海曙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本单位工作,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海曙,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为重点,强化领导、狠抓落实。现将本单位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务服务职能情况
(一)不断深化“审批考级制”。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试点,创新推出评聘分离制度,通过竞聘上岗,让最懂服务的业务骨干到窗口。目前,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共有120个窗口,其中102个窗口实现无差别一窗受理,无差别全科受理区从去年20个部门335项高频事项拓展到今年22个部门965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在今年考级中,有2名工作人员由三级升四级,11名工作人员由二级升三级,目前窗口已有53%的人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三级人员年收入已达8.5万元(用工经费)。
(二)推进“家门口”智慧审批服务网。一是打造集成化镇(乡)街道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引入国家电网、自来水、新奥燃气、镇总工会、税务师事务所等与群众企业密切相关企业入驻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窗口,推进工商所、派出所等基层站所进驻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窗口,全区95%以上的省目录民生事项可在镇(乡)街道就近办理。二是打造信息化联动窗口。在各级基层政务服务平台设置综合窗口,通过钉钉、微信、QQ等方式与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实时业务对接,利用高拍仪、远程视频等设备,实现区级中心、镇(乡)街道平台、村(社区)平台三级联动。三是开展代办帮办服务,针对基层政务服务平台无法办理的事项,实行全程代办、帮办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
(三)推行27°C暖心代办服务。推出特殊群体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一次不用跑”服务,针对海曙区辖区内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独居孤寡老人、残障失能居民、失独家庭等四类人群,六部门联合推出71项政务服务事项“家门口”办,实现“一次不用跑”。推行高山代办服务,在横街、章水、龙观等镇(乡)试点推进“高山代办”“高山送访”“高山党建”“高山公益”等高山综合服务。目前,《宁波市海曙区高山综合服务“高山办”》已被省委改革办《领跑者》第63期录用。
(四)“一件事”跨层级、跨部门、跨阶段全面延伸拓展。“身后事项”全市率先实现跨层级一事联办,市民政局以海曙为试点,市殡仪馆加入海曙身后一事联办平台,逝者火化实现市本级与海曙区、鄞州区、江北区三区互通,实现身后事项办理中死亡地、参保地、户籍地数据跨区情况联办。“公务员入职”全市率先推出机关内部一事联办,将8个事项整合成“一件事”,一站即可办好。“大型医疗机构开设”实现跨阶段一事联办,依托审批事项颗粒化成果,从筹建阶段开始,针对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定制“开业套餐”,实现一窗受理,全流程指导,多证联办。
(五)创新推出“陪办制”+“审联体”PDCA循环改进机制。在全区推广实施“最多跑一次”陪办制,通过全程陪同群众办事,发现群众最迫切、最困难、最关注的问题,通过协调解决陪办中发现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创新建立“审联体”,引入群众代表、法律人士、行业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等社会力量,共同为相关职能部门改革出谋划策。目前“陪办制+审联体”受到郑栅洁书记批示,并经市委改革办实地测试,获得好评。
(六)助推基建项目攻坚提速增效。建立“一周一访、一周一会、一周一督”工作机制,每周通过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方式了解项目进度,每周召开会议协调项目推进,每周督查落实项目进度。此外,联合区发改局,依托 “6+1”会商、“9+X”会审机制、项目审批周例会制度等实现项目业主、区级部门和市级部门有效联动,推动基建项目联办统办。截至目前,已组织推进例会、专题协调会40次,妥善解决华缘厂房、富田小镇、半山伴水等项目建设中突出问题40余个。
二、依法全面履行公共资源交易职能情况
(一)突出监管机制,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一是理顺政府采购监管机制。与区财政局采购办多次对接,明确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办和采购中心的各自职责,做到相互沟通,密切联系,在法律体系下互相补位。二是明确国有企业采购和国有资产处置相关事宜。协调区国资中心,明确了国有企业采购和国有资产处置进交易平台的交易条件和交易办法。三是明确区农村集体资产处置的管理体制和交易流程。海曙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出台后,第一时间协调区农业农村局,明确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购和资产处置的交易、管理体制。确定交管科为总体协调,农业农村局负责总体监管,各乡镇交易站进行日常监管,区交易中心提供交易平台保障和线上交易载体。
(二)突出暖心服务,优化各类服务手段。一是“三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上门走访开投集团、建设集团、禹顺集团、海达建设听取企业意见,做好跟踪回访。走访教育、卫计、城管、公安等各“采购大户”,总结上一年的采购情况,征询政府采购的意见建议。同时,根据重点项目立项批复,提前对接招标人,开展重点民生项目“一对一”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二是助推企业减负提速。坚持免收企业交易服务费,持续推行“政采贷”,与银行单位沟通,开展循环贷等新方式。将银行保函、保险保单推广至投标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等各类建设工程担保,降低企业负担,优化投资营商环境。同时,将此项举措拓展至公路工程与水利工程。自5月1日推行以来,共收到电子保单1757份,减少资金沉淀31087.2万元。三是开展基层服务指导与支持。针对各镇(乡)街道交易站,制定并实行镇乡街道公共资源交易联络员制度,确保日常工作业务咨询和办理。定期实地走访各镇(乡)街道交易站,开展阶段性工作对接、政策指导与建议。按计划开展集中业务培训、政策宣讲和问题交流,遇到普遍性问题,联络相关区级部门,探索解决办法。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深化“互联网+交易服务”。一是公共资源交易系统重新构建。完成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与市网站系统对接,建成海曙区分网。在该门户网站上搭建政采云、其他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乡镇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等系统,重新建设完成了工程建设项目电子交易系统,实现全区公共资源项目电子化交易。二是“政采云”电子平台有效推广。依托“政采云”,不断拓展电子卖场、协议供货、在线询价等采购方式,实现全过程线上采购。借助“全省一张网”,强化专人服务,实行工作时间内“两小时一次”审核制,助推本地企业参与全省的投标活动,拓展市场。三是上线农村产权交易阿里线上拍卖系统。对农村产权交易项目,采用阿里线上拍卖系统,率先开展农村产权交易线上竞拍,通过网上在线进行的竞价方式,简化交易流程,实现交易“只跑一次”。
(四)突出规范交易,创新各项交易举措。一是限制公平交易因素有效排除。在政府采购中,制定部分常用项目的采购文件标准文本(办公家具和物业管理服务),制定政府采购项目负面清单,进一步规范交易活动。在工程项目招标中,取消本地办公场所、税收等条款作为投标条件和加分条件,维护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市场秩序。二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制定交易中心政府采购项目质疑处理办法,明确质疑项目办理流程和内部监督体系,公开质疑渠道、办理流程等。探索制定供应商信用记录办法,通过记录的方式对守信用的供应商给予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方面的优惠,鼓励供应商守信投标,守信履约。三是探索工程项目新型招标模式。实行全过程工程咨询招标模式,针对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监理、设计等进行全面委托,提供专业意见、建议服务。目前,已有20个项目采用此模式招标。实行评定分离招标办法,在专家意见指导下,将中标单位的选择权交还业主,提高招投标过程参与度。目前,已有11个工程项目采用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