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6997958/2020-56886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区经信局 | 发文日期: | 2020-05-0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和区委“三大主题年”活动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强产业、调结构、深融合、稳企业,努力推动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020年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主要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增长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
一、强化目标导向,打好工业经济保卫战
1、全力保障“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全力做好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和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做好逆周期调节,千方百计支持企业过好“产能恢复关”“近期经营关”“市场开拓关”“转型升级关”。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和分析。打好降本减负、精准施策、达产扩能、要素保障、动能转换的“组合拳”,努力降低疫情对工业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确保制造业在疫情影响下全面恢复并实现全年目标。
2、全力保障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围绕全年完成工业投资33亿元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年度目标,做好乡镇(街道)、园区和重点工业企业动员、引导和责任落实工作,实行投资情况通报和督查制度,确保年度投资目标完成。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抓好2020年度海曙区五十个5000万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实施计划的组织实施。开展“增资扩产”专项计划,按照“加快推进一批、努力留住一批、争取回归一批、重点扶持一批”的工作要求,分类施策。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重大项目精准服务机制。
二、实施四项工程,打好数字经济提升战
1、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大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和引进力度,提升区内四大高端产业平台创新力,逐步形成“一院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紧密衔接全市“246”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布局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芯辉科技、寰采星科技等高科技项目产出效益。巩固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紧抓宁波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创建的政策机遇,突出发展“5G+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合产业,推动蓝卓工业互联网、皇氏数智、中天立泰、大豫科技等企业收入上规模。积极促进数字园区发展,加大众创空间、宁工知识产业园、临空数创园和高桥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力度,力争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规模。稳步推进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产业园、中新创智(宁波)产业园项目建设。
2、实施新兴产业特色培育工程。积极融入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鼓励雅戈尔、太平鸟等本土龙头企业打造垂直行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2个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发挥“智云端”平台效能,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块状行业整体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工业应用软件,依托宁波市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展“工业操作系统+工业APPs”新模式,紧扣“246”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优秀工业APP。推进宁波市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雅戈尔集团打造纺织服装行业基于5G+边云协同的制衣行业全连接示范平台建设,引导太平鸟、帅特龙、君禾泵业等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3、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落实推进宁波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技术大改造行动计划,重点在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等领域中推进数字化车间/工厂建设,新建2-3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工厂。推进省级园区数字化提升改造试点,争取新增1家以上省级园区数字化试点/示范。继续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培育1-2家省级上云标杆企业,全年新增上云企业1300家。加快提升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鼓励各镇(乡)、街道、园区选择1-2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全年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90台。
4、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曙区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5G新基建建设速度,力争全年建成5G基站704个,实现中心城区及重点场所5G网络全覆盖。开展基于5G多杆合一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建设,首批推进柳汀街-药行街172个杆件整合,建成功能合一的“智慧塔杆”。围绕数字政府、智慧民生服务,谋划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项目,打造智慧应用感知体系。
三、围绕“246”产业集群,打好企业培育持久战
1、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研究制定海曙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重点、路径和布局。同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修契机,调整完善全区制造业空间布局规划。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时尚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时尚纺织服装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改造提升。
2、加速企业梯队建设。完善“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小升规”等专项培育计划,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聚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做精做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重点任务,提升发展具有海曙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链体系,鼓励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本地化发展。努力提升已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排名位次,新增“小升规”企业50家以上、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3家以上。
3、加大创新主体培育。推进智能成型创新中心建设,加大企业服务协调,推动其正常运行。启动各类技术创新主体的培育,加大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技术创新企业等排摸遴选工作,建立五类企业培育库,精准指导库内企业。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单项(隐形)冠军、装备制造领域首台(套)产品、浙江制造精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力争再新增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新增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的省级首台套产品,3个以上产品列入浙江制造精品。
4、加强产业基础再造。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目标,以强基工程为基础,谋划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分批形成实施清单,主动对接上级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实施重点,争取上级支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一条龙”应用计划。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
5、加快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工作,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服务能力与水平,力争1家以上企业列入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和丰奖”等工业设计大赛,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中国优秀工业设计、红点、IF、IDEA等各类工业设计奖项,力争1家以上企业列入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组织企业参展宁波时尚节和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
四、聚焦关键领域,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1、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全面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从空间整合、园区集聚、倒逼整治为主导向集群化、数字化、服务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品牌+”等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和赋能。深化海曙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分行业试点,深入实施时尚纺织服装业三年攻坚计划和全面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实施方案,力争时尚纺织服装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培育制造业总部,推动制造业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培育2家制造业总部企业。
2、深化淘汰落后产能及“低散乱”整治提升。依法依规推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不达标和产业政策不符合的落后产能退出,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5家以上。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提升130家以上,完成2个“低散乱”行业(区块)整治提升。推进铸造行业清理整治工作,贯彻落实铸造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宁波市铸造行业转型升级和差别电价政策。
3、深化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完成一批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和节水型企业创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创建4家市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力争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各1个。加快工业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工业节水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应用。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逐步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引进、培育一批优质绿色节能环保制造企业和综合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4、深化小微企业园改造提升。完成全区首轮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工作,新改造提升和建设3个小微企业园。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小微企业园建设和运营,完善小微企业园政策扶持体系。统筹制定新一轮小微企业园建设计划,推动小微企业入园发展,提升园区数字化发展水平。
5、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根据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实施意见,制定村级工业园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规划,从产业方向、科技水平、投资强度、建设强度和纳税强度等方面制定入园标准,加强优势产业链培育发展,探索特色园区建设。
五、完善保障体系,打好营商环境全面战
1、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做精做实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和占地3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工作。推动“亩均论英雄”评价结果应用,出台资源要素差别化应用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扎实推进低效企业提升达标工作,推动低效工业企业改造提升,确保完成40家低效工业企业提质增效。
2、积极开展企业服务。积极宣传贯彻《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落实降本减负各项举措,提升企业获得感。深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压实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责任,确保完成清欠任务。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提高平台服务的覆盖面,重点提升时尚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优势行业领域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政策中,围绕“246”产业集群培育,调整原有政策。加强与市局与区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市、区两级政策补助。按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财务核查、补助资金测算等相关工作,及时兑现产业资金。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经信领域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和培育工作,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人才和团队培育库,依托重点平台、重点企业推动“以企引才”,完善产业链高端人才培育机制。开展“3315”“泛3315”等专项人才计划组织申报。实施各项培训计划,为企业家量身定制“学习菜单”,精准提升企业家素质。
5、强化企业安全指导。强化对制造业企业的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工作指导。通过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牵头推进“低散乱”行业(区块)改造提升,提升行业安全发展水平。
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打好党建引领主动战
1、创建经信红海“871”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品牌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打造经信红海“871”党建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党建与职能融合推进、品牌与服务良性互动的新成效。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抓好支部规范化建设,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继续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做好锋领指数管理。积极创建“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开展具有经信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推进“三服务”“六争攻坚”“三大主题年”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主力军作用。
2、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党建引领,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谈心谈话、报告评议等制度,确保责任制层层落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对照中央负面清单“30”条和省市区委有关规定,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防微杜渐,严肃问责。集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突出重点抓好年度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和防控机制建设,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3、深入学习提升经信干部素质。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重视干部的使用和培养,推动干部到急难险重岗位上锻炼成长。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作为党组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及其它党内重要会议的“第一议题”。依托“周二夜学”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提高机关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素养。打造“经信班子大讲堂”“经信骨干云讲堂”“经信青年微讲堂”,营造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做到学思结合、学用统一、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