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省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
图为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外地考察团。
图为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外地考察团。
图为白云街道人大网站页面。
图为网上联络站信息平台页面。
近日,有位热心市民来到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她要向人大代表反映小区垃圾分类督导问题。负责接待的区人大代表、白云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赵宏桢和区人大代表、天港控股集团董事长龚浩强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不时向街道相关科室进行咨询,即时与市民沟通交流。接待结束后,两位代表还将问题进行再次梳理,形成意见建议提交给街道,希望街道办事处对垃圾分类督导工作加强调研,予以改进,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情况反馈代表,再由代表通过联络站反馈群众。
这个联络站是浙江省建成最早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到今年6月,它已走过整整14年。对于从联络站成立之初便一路相伴成长的唐克俭来说,这儿就像是他的家:“让我最感欣慰的,除了联络站本身的成长外,便是这14年来,各级人大代表一如既往为民代言的责任和担当,小到广场舞扰民,大到交通安全,问题总能一一解决。”
14年从不打烊 解决各类问题1400余件
2005年,为破解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难题,全省首个人大代表联络站——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在海曙应运而生。
经过14年的打磨,联络站虽已易址,但它承载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墙上还是挂着接待工作流程图、接待工作原则、接待受理范围等说明文件,全年代表接待日程安排也上了墙,代表的照片、身份和接待日期一目了然。联络站的办公配备依然是一台电脑、一张办公桌和几把椅子,简单朴素,却刚好架起与老百姓沟通的桥梁。
“每个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四下午是区人大代表的接待日,省、市人大代表则通过预约或主题接待等方式不定期接待。每次接待日前,我们会在各社区公告栏内张贴通知,并在街道和社区的微信群上发布,确保选民知悉。”联络站副站长唐克俭介绍,他从联络站设立伊始就负责相关日常管理工作,见证了14年来代表与选民的每一次面对面沟通。
最让唐克俭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联络站建成后,办的头一件事。当时白云街道联北社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但社区两个地下车库因为常年积水无法使用。居民周文仙作为代表来到联络站提建议:能不能把车库修好,缓解停车难。时任区人大代表的崔庙琪在接访后,立即到车库察看了两趟,并将此事提交给街道城建科、区物业办要求落实,后两者联手投资9万多元,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把车库修好,一下增加了64个车位。“办成这件事后,反映问题的群众从‘将信将疑’变成‘满心欢喜’,联络站也随之走到了群众的心里。”
为了更加精准有效地发挥作用,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还将选区内省、市、区三级代表,按照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履职优势等进行详细分析,合理安排接待。比如,在辖区学校报名前,联络站重点安排教育行业、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大代表接待群众;重点工程开工前,安排与建设、环保、规划行业相关的人大代表来接待,最大程度上确保联络站能将辖区选民最需要知道、最需要反映的民意诉求传达给人大代表。
“联络站能不能保持生命力,关键看群众反映的呼声有没有回音,有没有解决!”唐克俭向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14年来,联络站常年向老百姓开放,共接待来访群众1600人次,解决各类问题1400余件,办结率达97.5%,群众满意率达98%。
2014年,省人大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海曙白云为肇始的“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017年,海曙区人大常委会在推动镇乡人大联络站工作均衡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联络站“四化”建设。如今,17家人大代表联络站、44个联络点织密了我区的民情反映网。
14年从未止步 创新思路驱动发展
联络站的作用显著,但也遇到了新挑战:头几年,还有数百人次的群众走进代表联络站,可近几年,群众来得少了,即便来,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中青年人的身影很少见到。
作为省、市、区的人大先进联络站,这样的形势让唐克俭觉得联络站活力有点不如从前,压力也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该觉得高兴,要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它。”
面对现状,2009年9月,在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白云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打破时空限制,试点启动网上人大代表接待工作,全新设计“网上联络站”项目,开启了一扇代表联系选民的智慧之窗。至此,群众与代表网上互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代表联络站2.0版初具雏形。
“现在,代表除了要在接待日与来访群众面对面交流,还要在值班时‘紧盯’手机,他们的手机与接待网络系统相连接,一旦收到网民的意见,需要马上受理。”唐克俭介绍,这些年,联络站集结各行业领域的代表,先后开展了“居家养老”“小区物业”等主题的网络接待活动,会同政府部门一起办理回复,效果显著。“从2017年开始,网上联络站的接待量就已经赶超实体联络站,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从试点走向全覆盖。近年来,在总结白云经验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推广代表联络站“网联+面联”的规范化运作,内含历史纸质接待台账、代表履职信息的全区统一新版街道人大网站建设完成。同时,开创性地建设网上联络站信息平台,运用三维仿真地图将网上代表联络站加以一图整合,为群众和代表提供了涵盖公共服务、民生实事、代表履职等内容的综合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了日常接待各自进行、统一汇总,主题接待一次发布、全区同步,信息查询一图通览、一键直达的工作目标。
“可以说,地理信息平台的出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网上代表联络站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是我们在毫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对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又一次创新探索。”区人大代表工委主任钱军向记者举例解释,2017年,我区就充分发挥地理信息平台中“河道”要素优势,以代表巡查履职与水质检测公布为抓手,强势推进代表监督工作,为勇夺“大禹鼎”贡献了代表力量。
截至目前,该信息平台共有各类服务信息686条、代表履职信息4589条,接待群众1634人次,答复率为100%,答复网上留言时间较原实体答复时间缩短39.5%。该平台还于2018年荣膺省人大首届与时俱进奖。
14年与时俱进 脚步向前初心不变
回顾过往14年,海曙的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充满了创新:从在省内首创“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到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信息化平台的羽翼渐丰,这一路“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无不向人们透露出海曙区人大常委会的勇敢、智慧和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又迎来新挑战。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盛行的当下,代表联络站需要朝着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对此,区人大常委会又一次早早擘画蓝图。
2018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将“突出人大元素,融入智慧海曙”作为建设理念,明确了以钉钉APP为代表移动办公的信息载体,通过贯通六个常用平台数据库,进一步优化升级以地理信息平台为龙头的代表联络站3.0版。
何谓代表联络站3.0版?记者了解到,代表联络站3.0版将“三端、六库、一平台”作为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三端”即群众端、代表端、政府端,分别通过网站+微信、钉钉、代表直通车等信息化平台加以数据贯通,并实现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信息传输的无缝对接。值班代表只需登录钉钉即可查收、回复来自网站、微信任何一端的群众留言,并视情将相关意见建议流转给政府相关部门处理反馈,真正实现群众意见移动提交、值班代表移动履职、政府部门多元反馈的工作格局。
“六库”则将人大官网、代表网上联络站、微信公众号、钉钉APP、代表直通车、地理信息平台等六个后台整合为一个综合后台,六个数据库整合为一个综合数据库,为数据的全库调用、规模分析、深度挖掘、智能统计奠定基本前提,彻底消灭信息孤岛、全线打通数据通道。
“一平台”即在六库打通的基础上,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优化升级地理信息平台。人大官网、代表网上联络站、微信公众号、钉钉APP、代表直通车产生的新信息,都将自动同步流转到地理信息平台中相对应的部门、代表、网上联络站及相关地理要素中,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归类、智能统计后,呈现在首页的图表演示模块,代表满意率、问题解决率、意见集中率等多项数据图表将一目了然。
“我们既要把目光朝前,迎合未来的发展与趋势,更要坚守初心,始终紧紧围绕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依法监督履职等工作重点,以信息化为工具撬动代表作用发挥的支点,助推人大工作特别是代表联络站在新时代继续完善发展。”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撰文:唐慧晔 虞默之
■图片:唐慧晔 忻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