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彰显辉映古韵人文,洁净畅美映照秀水青山。近日,一组展现鄞江新貌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刷了屏,一时间点赞纷纷。
沿光溪东路向光溪桥而行,左侧是清澈见底的光溪河,对岸水中路上的山水墙绘映入眼帘;右侧是修葺一新的古代民居,家家户户门口墙上都有造型别致的盆景作点缀。翠鸟自河上轻盈掠过,不远处又见黛瓦白墙老房子。一路走来路净水美、如诗如画,游客吴小姐忍不住用相机一一记录。“鄞江的变化真大,环境越来越好了。”她由衷赞叹。
赞美背后是两年的风雨兼程,鄞江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古镇再现芳华。
破题解难 破旧立新
曾几何时,乡容镇貌落后、秩序杂乱、房屋老旧、设施不足、环境卫生差,无一不是如今眼前美景的“反义词”,更兼有道乱占、车乱开的“集镇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城市病”,河乱占、棚乱搭的“山区病”,以及垃圾乱扔、杂物乱放的“农村病”。痛点与难题齐存,困扰着作为“四明首镇”的鄞江镇。
“必须迎难而上,破难前行。”鄞江镇党委书记陆云峰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自2017年起,鄞江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契机,规划形成东新区、南农旅、西休闲、北红色、中古镇的“一核四区”发展态势,深入打造水清、路畅、镇美、民乐的“风情古镇、山水小城”,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新鄞江建设的格局,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抓实规划引领,保古镇风貌,须得强化合力共治。古镇既是环境整治的痛点,也是鄞江发展的亮点。鄞江镇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系统编制总规、控规和专规,做到组织领导“一盘棋”、规划设计“一张图”和团队操作“一张网”,牢把风情古镇定位,加强整体风貌管控,以规划引领整治。确定一般整治范围4.87平方公里,重点整治范围3.3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古镇保护与综合整治工作,让痛点变成亮点。同时建立宣传工作机制,强化宣传引导,以网格员入户宣传、党员党课、村民代表大会、展板、宣传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争取最广泛的知晓、支持和参与。
抓实秩序规范,促古镇有序,更要强化乱象严治。“整治有效果,之前一抬头是密密麻麻的电线,房乱建、车乱开、摊乱摆、道乱占就更不用说。现在这些问题都不见了。”见记者问起,村民们七嘴八舌说开了。荷梁线鄞江段两侧81家店铺立面整治后变得整齐美观,路边的车子规矩地停在划定区域内,2018年镇域内违建、蓝色屋面和赤膊墙均得到整治拆除,取缔临时夜宵摊贩点,建成鄞江夜宵城统一管理,委托第三方管理机构对官池路、环镇东路等主要路段实施市场化管理,鄞江集贸市场完成菜场扩容变身“高大上”。“尤其是鄞江和光溪河‘两江四岸’的立面改造和老旧危房改建,镇里帮忙设计施工还给补助,改建后的房子不仅原汁原味、漂亮安全,更改善了我们的居住环境。”
除此之外,闲置地块被打造成文化小景、“口袋公园”,“美丽庭院”、山水墙绘更添景致。如今在鄞江,开窗见绿,出门见园,转角处处见风景已非梦想。
群策群力 群治群护
她是“最美新娘”。婚礼前一天,鄞江镇党务工作者王超依旧坚持与同事们奔赴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前线,抛却新嫁娘的温柔羞涩,化身“女汉子”。
他们是“最美父母”。鄞江镇不少工作人员都是新晋“奶爸”和新手妈妈,他们要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开启“5+2”、“白+黑”模式的同时,兼顾好家庭。
他们是“最美村民”。每天,东兴村村民王君尧都会做同一件事:关注河水情况,随时带上工具清理河道垃圾。“看着河一天天清爽干净,就像看自己小孩长大一样,我心里也高兴。”上榜市级“美丽河湖”的南塘河(鄞江段)的“守护者”王君尧笑道。而光溪村村民曹师傅则主动提供自家房屋甚至发动周边邻居,供美丽鄞江的建设者们临时放置各类工具。面对感谢,他却多了几分腼腆:“鄞江在整体改造,我们作为村民,应该支持一下。”
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群众响应参与,鄞江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最美人物”,由此成为鄞江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过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据统计,全镇参与整治活动的党员干部、志愿者超过1万人次。
“班子成员负责,联村干部、城管与各村(居)干部、党员志愿者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建立整治工作微信群,对‘赤膊墙’、蓝色屋面、卫生死角和乱搭建、乱堆放等视觉污点随拍上传,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陆云峰说。线上线下互动响应效果佳,共计整改问题点位1150余处,整治背街小巷60余条、乱堆乱放560余处、乱搭乱建180余处,清理垃圾2370余吨。此外,实行党员包片联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问题不出村、快整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观察员”制度优势,开展宣传发动、政策讲解、志愿服务等行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由此被带动。
乡贤也纷纷助阵。四明路是贯穿古镇风貌管控的北门户,也是鄞江商业繁华的核心路,全长1.88公里,但道路设施陈旧,沿线房屋破旧。工程改造初期,道路通行因建设半幅封闭施工,给周边居民出行以及商户经营带来一定影响。“几位老党员、老干部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请缨,自发组织一支由18人组成的乡贤议事队,帮助做好政策解释、思想引导工作,从而使得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整治过程中,大多数村民都很支持。”鄞江镇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整治工作的推进,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大家看在眼里,所以部分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冷眼旁观,到后来愿意主动提供工具甚至搭把手,为整治工作增添了不少感动与喜悦。
亮出特色 文化融合
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把好“文脉”是关键。鄞江镇立足实际,打好“文化牌”,使整治成果与本土特色水乳交融,以文化绘就“精致名片”。
走在贯穿全镇的荷梁线(鄞江段)上,树坛上作装饰之用的景观石颇引人注意。“这些景观石就是取自本土产出的小溪石。”鄞江镇城建负责人陈文烈不无自豪地说。据介绍,鄞江镇盛产的梅园石、小溪石是上佳的建筑石材,尤其梅园石,在古代即作为对外交流的赠品,颇具盛名,它山堰所用的长条石就开采于此。“我们用梅园石制成石雕,小溪石作为装饰景观石,在美化全镇域环境的同时,也彰显自身特色。”除此之外,颇具传统特色的光溪东路路标、荷梁线(鄞江段)上18个新建的古色古香公交车站、整治利用废弃宕山而成的国际攀岩训练基地等等,这些都为鄞江镇递出了一张张颇具乡土特色的“新名片”。
古镇多存年数久远的民居,这些民居非但没有“容颜老去”,反而因保护得当、融入创新而再现生机。光溪东路沿路有不少黛色墙面,尤以73岁的村民张师傅门口的那面最为引人注目,上有砖红色群山图案及朱红色“四明首镇”字样。走近一看便发现,这是一面由黛、红两色瓦片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墙。“这些原本都是我家屋顶上的旧瓦片。”张师傅说,此前镇里翻修房屋,觉得旧瓦片弃之可惜,正好张师傅家门口那面灰黄砖墙实在不美观,便用这旧瓦片打造了一面新墙,而这面墙也从此成为鄞江镇的“新地标”。
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鄞江亦有新拓展。“重点打造它山堰、郎官第、上化山等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它山庙会等非遗传承,将民俗展示与传统庙会相结合。”据介绍,鄞江镇还对它山堰西路、岗山岭西路、典当弄等6条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性修缮及利用,对全镇56处历史建筑登记挂牌,通过修旧如旧和综合保护,打造清宿、首旅寒舍、四明公所为代表的枕溪民宿群。如今,不少民居正在忙碌装修中,有些内外部皆已基本成型,将来或用作己住,或成为民宿客栈、咖啡茶馆、文化港湾,这些都将为古镇鄞江带来新的发展。
内修人文,建设文明乡风;外修环境,打造富美小镇。小城镇的风情面貌因文化创意的融合而使城镇气质得到升华,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长效管理 防治返潮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告别“小散乱”,拥抱“绿富美”。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鄞江实现了自身环境提升的一次重大跨越,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句话是过去两年里每一个投身其中的鄞江人的内心写照。如今小城镇的环境卫生、城镇秩序明显改善,乡容镇貌脱胎换骨,洁美、文化、活力之花竞相绽放,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成果能否长期巩固既检验整治成效,也事关群众疑虑,更关乎政府公信力。“一阵风还是一辈子,面子还是里子,这是群众问得最多的问题。整治工作要取信于民,我们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把这次整治成果巩固好、发展好。”陆云峰表示。
面对如何巩固整治成果这道“新题”,鄞江镇已做好了应答准备。在顶层设计上,不仅要当好建设者,更要当好管理者,建好“四个平台、联村联户、网格管理、常态巡查”联动机制,采取绣花式管理,做小镇管家,把小城镇改造这笔经济账,算成赢取民心的政治账,以群众满意、群众获益为目标,提升管理水平,确保长效常态,让整治工作保持长久活力。在中层运作上,不仅把各支队伍捏成拳头,也把各支力量锻成榔头,整合政府、社会多方力量,注重管源头,探索微执法,提升执法能力和管理效力;在基层创新上,不仅把职责写在纸上,更是把责任扛在肩头,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功能,夯实河长、路长、厕长责任落实,推进全域管理亮显工程,采用新型科技手段,实现城镇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古镇开发建设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将以本次考核验收为新的起点,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持久的韧劲,推动整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陆云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