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唐慧晔 丁梦莹 摄影沙燚杉 忻之承
千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经过改制转型和岁月洗礼,大多已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海曙,一些书院的文化和血脉至今没有中断,还被赋予了更多新时代的内容。
在城南闻书声
近日,作家午歌在城南书院微信公众号上向广大书友推荐书籍。作为城南书院的新粉丝,95后女孩孙梦婷赶紧照着推荐书单,在网上淘起书来,“城南讲堂作家领读系列活动形式创新、内容实在,我很喜欢!”
和孙梦婷一样,随着书香海曙建设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书院及其背后的故事。在宁波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城南书院,无疑是海曙书院文化的一抹亮色。
海曙南塘河边,街巷中心,城南书院就坐落于此,显得肃穆安静又令人神往。
北宋时期,书院兴盛。城南书院的前身——正议楼公讲社也始建于此时,成为当时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的讲学处。而后,袁燮接手,正议楼公讲社更名为城南书院。他在此授课讲学,名噪一时,成为宁波当时传播理学的副中心。
直到明朝,书院开始由盛转衰,城南书院也未能抵挡住历史的潮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连建筑本体也消失殆尽。但它作为宁波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场所,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依然留存。
2016年初,为了复活消逝的“文化遗产”,宁波广电集团教育科技频道在南塘河畔复建书院,为宁波本地原生的文化艺术成果重造展示传播、交流分享的人文空间,并沿用“城南书院”旧称,着力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创新场所。数据显示,运行两年多来,城南书院已举办各类文化讲座与艺术分享80余场,吸引了数万市民参观参与。
对于如何延续历史上的这抹书香味,城南书院负责人张传庆有着自己的想法:既要充分挖掘“城南书院”的本土文化内涵、提升市民对书院的认可度,也要“接地气”,植入当今社会的文化元素,设计策划符合现代人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只有传承和发扬并重,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张传庆说。
于是,带有城南印记的文化活动开始层出不穷:宁波本土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宁波人书库”、特色文创市集……不过,在这之中,开放式文化论坛“城南讲堂”最具人气,成了城南书院的文化名牌。
和别的讲堂不同,城南讲堂致力于打造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窗口,因此他们在主讲人的选择上有着慎重的考虑。“既要和宁波息息相关,也要有一定知名度,既要会讲课,也要和市民形成良好互动。”张传庆回忆,起初,为了确定主讲人,他们常常需要“三顾茅庐”,和主讲人反复沟通,多次试讲后才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向市民发送讲堂开讲的准确时间和基本内容,确保讲堂品质。
为此,城南讲堂的名气渐渐打响,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了铁粉,只要讲堂开讲肯定早早报名参与。“讲堂的外间展出红木家具卯榫结构部件,看完展再听老师讲课,心里的感觉特别不一样,很有意思。”今年五月,城南讲堂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苏作家具制作技艺大师、高级工艺师许建平分享他眼中的红木榫卯之魂。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展讲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80后红木家具收藏爱好者丁女士更是连连点赞。
今年,城南讲堂还牵手区作家协会,推出“作家带我读经典”系列讲座,每月邀请一位作家为读者解读经典,推荐书单。据悉,这也是我区今年着力打造“书香海曙”的内容之一。
有书香,有活动,有人气。复建的城南书院延续着千年前的书院文化,以新的方式和姿态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延续着城市文化血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活用的维度之间觅得出路,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张传庆说。
桃源处有书香
去年,一幅700多年前的元代古画《四明桃源图》重新回到公众视线。有关专家认为,图中所画的正是消失已近500年、位于横街镇林村的“桃源书院”。
前不久,《桃源书院》一书首发,30篇文章30万字,洋洋洒洒地阐述了桃源书院的来历、沿革、教育成就以及对天一阁和浙东文化的影响。
桃源书院,始建于北宋,由“庆历五先生”之一的王说将叔叔王致开办的“酌古堂”改建而成。宋神宗题写“桃源书院”匾额后,书院名声大振,与湖南岳麓书院齐名。在庆历五先生这样一批“特级教师”的努力下,桃源书院的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响,渐渐成了浙东地区的“清华”、“北大”。从桃源书院出来的学生,被当地人称为“小邹鲁”。王说本人则被后人尊称为“桃源先生”。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至清朝中进士者有2432人,其中12个人高中状元。在南宋和明代,宁波成为全国进士最多的府。”现任桃源书院的“执行院长”胡茂伟研究多年,他用一组数据总结出了自己的想法,师生相授、兄弟互学、父子传承,书院开启了传播知识的大门,激发了学者求知的热情。南宋时期,宁波籍进士超600位,南宋朝廷甚至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景象。明朝这里产生的进士仍高居全国榜首,令世人瞩目。
令人遗憾的是,这所浙东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至元代荒废,明初移建他处。元至正年间,乡儒张文海请官方重建之。明嘉靖年间,“邻火延燎,遗址遂泯”。此后,近500年来桃源书院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发祥地,曾是浙东文化的摇篮,也是大家云集的殿堂。”这是傅璇琮先生的定论。2009年,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国学大儒傅璇琮先生来到宁波,在横街镇林村一处山脚下确认了北宋桃源书院的遗址所在。
为了促成书院早日完成重建,傅璇琮先生一次又一次给相关部门写信,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询问书院的筹建情况。傅老的奔波、呼吁,打动了宁波天马集团董事长翁国伟的心。2013年8月12日,翁国伟出资两千多万元,在横街镇“四明山居”内建成了今天的桃源书院。
建成后的桃源书院面积达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书院的核心建筑“酌古堂”,兼宋融唐风格的明道斋、经训阁、积微轩三所建筑及为书院藏书、阅读之所的怡香书院。书院重建后,将承担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活动,并定期举办国学班,为海内外学者提供良好的交流、研习等文化活动。
2015年3月,这里组建了桃源书院国学教育学校,定期开设青少年及成人国学班,系统设置琴棋书画常规班。同年5月桃源书院与北京大学文化资源中心“龚鹏程国学院”共同举办“桃源书院龚鹏程国学院挂牌典礼暨论证会”,以期弘扬书院传统,推动浙东地区书院文化恢复与建设。
相关专家也表示,书院重建后,承载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顶级国学大师到桃源书院传学演讲。横街镇因千年桃源平添了一份文化厚重感。
书院文化
书院,古时或称讲舍、精舍,是朝廷所办郡学、县学以外,私人开办的民间教育机构。从唐、五代末到清朝末年,中国的书院代代相承,有1000多年的历史。
甬上证人书院
甬上证人书院位于白云庄内,是一幢青砖黑墙、古朴庄重的古建筑,这是明末清初儒学大师黄宗羲的讲学之地。
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后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人称“白云先生”而得名。穿过仪门,就来到了黄宗羲讲学之所。前进堂前壁上有梨洲先生的画像,后进现辟为黄宗羲生平史迹陈列室。
康熙七年(1668年)黄宗羲应甬上名人的邀请,到宁波讲学,组织了“证人讲会”,一时地方文风蔚然一新。初在万泰的广济街住宅,后迁到延庆寺内,最后迁到了白云庄。从此白云庄就成了盛极一时的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乾隆年间,黄宗羲的私淑弟子、浙东学派的“最后一块丰碑”全祖望,为了区别绍兴刘氏的“证人书院”,特冠以“甬上”二字,题曰“甬上证人书院”。“甬上证人书院”及白云庄在清末已圮废。1934年,甬人杨贻诚等访得书院遗址,重新集资恢复。
辨志书院
辨志书院又名辨志精舍、辨志文会(辨志:辨明志向。《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郑玄注:“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乡也。”明高攀龙《三时记》:“余则以《大学》格致,即《中庸》明善,所以使学者辨志定业,绝利一源,分剖为己为人之介,精研义利是非之极。”),清光绪五年(1879)宁波知府宗源瀚建于月湖竹洲(今宁波二中)。
院舍共4进,朝南一楼大厅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之所,前为大厅,门侧平屋为公共服务附属用房,屋后有一座大花园,可见当时之规模。书院除山长总掌外,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斋,各设斋长,负责教育之事宜。前四斋为传统文化,后二斋包含西方文化。辨志书院的课程,显然受传统的影响还很深,但它已走出了宁波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那怕是很小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