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农创客致富路上“蛙”声一片
时间:2017-09-08 10:00 浏览次数:

  “呱……呱……呱呱……”鄞江镇清源村石蛙养殖场里,清脆的蛙声阵阵入耳。

  “这里水质、环境都非常好,周边没有污染,很适合养石蛙。”今年38岁的徐小磊,已成为全市规模较大的石蛙养殖户,他介绍说:“经过7年多的发展,目前养殖场有石蛙5000只,占地180多平方。现在,每年大概出栏3万只。”

  别看现在徐小磊的养蛙事业如火如荼,刚开始创业之时,却是困难重重。“25岁那会儿开始算走上‘创业’之路,开了一家饭店,但是亏了很多。”徐小磊说,但是在开饭店的过程中,他发现山里的石蛙因为有很高的养生、滋补价值,尽管身价不菲,顾客仍趋之若鹜,徐小磊因此找到“商机”,开始了石蛙的养殖之路。

  但是没有专业的技术,养石蛙能成功吗?徐小磊开始了一次一次挑战的过程。“我原以为养石蛙不难,没想到头两年投了几十万元,一只蛙也没养出来,全死了”。后来,徐小磊了解到安吉有个养殖场,他就前去“拜师学艺”,“技术活都是保密的,我们想要了解的都没有透露。”虽然有点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看到养殖场门口的垃圾桶,徐小磊把垃圾都带了回来,分析石蛙吃什么饲料,防病要用什么药,再请教水产部门专家,反复试验,一点点把技术要领攻克。

  本以为有了技术,就可以安心等着石蛙产出了,但有一年临近春节的一场暴雨,倾泻而下的溪水夹杂了泥沙杂质,新购进的500对种蛙一夜之间全军覆没,“那时候才知道,如果长时间没下雨,突然下雨就会让石蛙得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徐小磊打了口10多米深的井,把山水净化过滤之后再用泵输进养殖池,解决了源头上的隐患。

  石蛙有近半年处于休眠期,从一只小蝌蚪长大到体重150克左右的商品蛙,需要3年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煎熬期。7年来,徐小磊一家为养蛙前后投入了近400万元,不少钱还是借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一家人现在都住在蛙场里,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忙到9点,一天也要去看石蛙好几次,晚上6点左右再给石蛙喂食。”他说,为了担心石蛙吃多了,徐小磊曾经2个小时就呆在蛙棚里,观察情况。通过不断试验,他自己研制配比出合适的饲料,控制生长环境,使得石蛙从孵化、蝌蚪变态到小蛙以及成蛙等环节成活率在九成以上,越养越有信心。

  在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房内看到,养殖房都是隔间,而且没有房顶,只是用遮阳网遮蔽,成蛙池是由两条水坑和一条用于产卵的小沟组成,水源上方接入溪流水,能做到全天候流动。“现在基本都不用愁销售了,供应还会跟不上。”说起如今的成果,徐小磊露出了笑颜,“我要把石蛙养得更好,让更多市民品尝到这名贵山珍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