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溪村位于海拔约530米的高山之上,山水环抱,依山筑舍。村内现存裴家老宅,村口设有鄞州区文保点南宋灵威庙、楼钥墓及石刻,以及人民公社时期的老车站等,是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古村落。这座鄞西边陲的小山村,有着最纯净的环山风景线,每每雨过天晴,古村云山雾海诗意缱绻,似与仙境比美,有着你所期许的诗和远方。
磻溪古村
驱车驶入位于鄞西地区的龙观乡,途经桓村之后,开上盘山公路,沿着曲折的山路一路向前,沿途葱翠如黛,风光怡人,令人一时忘记了生活与工作的疲倦。路过青山环绕下的外牌楼水库和章圣寺水库,再经一片桃林,经过十八弯的山路,车已驶上数百米高山,在四周青山的掩映中,隐约望见了一个古村落,这就是磻溪村。
磻溪,又名“潘溪”,村民大多姓裴,大约于清初从鄞西洞桥镇裴岙迁入,听闻此地山清水秀、宜耕宜读,慕名而来,并定居在此,还效仿“姜子牙渭水磻溪直钩垂钓”典故,取地名为“磻溪”。
在群山环抱下的磻溪村,放眼望去,村子的规模并不小,依山建房错落有序,极目可见青砖黛瓦、古木幽溪,但很少能看到人影,整个村子显得空荡荡的。村口有一个老旧的汽车站,建于1972年。“过去,我们这儿对外的交通全靠这个。”路过的村民介绍。
再往里走,有一座红墙乌瓦的古庙,十分醒目,这就是灵威庙。灵威庙坐北朝南,为鄞州区文保点。一进门,照壁挡住了视线,拐弯后才看得见明堂中心的古戏台。戏台的上部内外都精雕漆饰,华丽精巧,令人赞叹不已。再看戏台上的石柱刻着一对楹联:“晤将来惟,期子孝臣忠;鉴已往务,使风淳俗美。”旨在让台下的看客能够学习戏中人物之美德。
“以前每年春节,灵威庙内都会演三天戏。”村民说,山上的遮坑村、观顶村和山下的玄坛殿,以及半山村的村民都会聚集在庙内看戏。在旧时,久居深山的山民们只有到了这几天,才会聚集在一起,尽情欢乐。如今,戏台虽已10余年没有演戏,可这里依然是村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精神遗存。
顶着炎热的夏日,我们穿行在村子的各条小巷间,偶尔能看到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或是忙碌地做着自己手中的活计,或是悠闲地坐在院子的大树底下喝茶。屋顶的烟囱寂寞地守望着,好像在述说这里的过去。
83岁的徐福昌见到我们,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告诉记者,如今村子里只剩下100多个人,都是一些年纪和他差不多的老人,年轻人都搬到山下的新村去了。“人少了,一些老屋也渐渐没人住了……”说到这里,他的表情有些怅然。
在老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村子里最醒目的四间联排木结构旧宅裴家大院,分别叫春房、夏房、秋房、冬房,属明末清初的建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虽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旧倒塌,但鼎盛时期的景象依稀可见。
沿着蜿蜒的山路继续走走停停,古老的屋舍、苍劲的树木……一阵山风吹过,渗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和乡民们的醇厚朴实,以及青山绿水陶冶的亲和力。
现在,从山上古村迁入新村的已有百余户,新村称为龙溪村。与古村的萧瑟不同,龙溪村内矗立着一幢幢整齐的楼房,一派热闹景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离开的时候,96岁的老人裴善庆站在村口,挥手跟我们说:“欢迎以后再来。”
黄昏的落日中,时光凝固在这个高山古村中。
历史沿革
磻溪村,距龙观乡政府西北13公里。聚落呈条状,村民主姓裴,清时从洞桥镇裴岙村迁入定居。因村周围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就把历史上姜太公钓鱼的“潘溪”作为村名,后再把“潘”改成“磻”,沿用至今。
磻溪村,是龙溪村的一个自然村。龙溪村,辖龙溪新村、磻溪、玄坛殿、遮坑、铜坑、南坑6个自然村,因地处龙观乡多溪水地带,故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于龙鹳乡潘溪村,以驻地潘溪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龙观乡潘溪村;1950年8月属环溪乡潘溪村;1958年10月属四明山公社桓村生产大队潘溪耕作队;1961年为龙观公社潘溪大队;1983年起为龙观乡潘溪村;2004年5月撤并村时,将潘溪、铜坑、南坑合并,更名为龙观乡龙溪村,沿袭至今。
磻溪村是龙观乡常住人口最多、区域面积最大的高山自然村落。古村处处呈现着农耕景象。田间地头,或有壮汉赶牛翻地,或有农妇种菜浇水,或有老农修剪花木。屋前院后,晾晒着村民自制的笋干、粉丝以及草药。
灵威庙位于潘溪山上,坐北朝南,始建于南宋末年(127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祀主为明州名将郑世忠,庙宇占地700平方米,明堂中心雕刻精美的圆锥形铜镜、歇顶古戏台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曾是举办民俗节事的活动场地;2005年5月被鄞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为你导航
自驾线:从宁波市区出发,走雅戈尔大道-34省道(五洲星)右拐至鄞江方向,直入龙观,走日月路-新潮路-龙兴路,再走“厂跟至观顶线”即至磻溪村。
公交线:从宁波市区乘坐638路、637路等公交车,鄞州新城区乘坐661-1路,至乌头门站下车,换乘616-1路至磻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