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鄞江,隽永而豪迈——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镇
时间:2015-12-24 00:00 来源:鄞江镇 浏览次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香山居士这首为世人所熟知《忆江南》,总是能够把人的思绪牵引到山水瑰丽,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清晨,薄雾稀疏中,这个位于江南的古镇,开始一点点被唤醒:静谧老街宁静而从容,夹杂着孩子的嬉戏,女人们在水岸边不紧不慢地淘洗着,男人开始外出劳作,老人们在廊桥中拉着家常……

  鄞江的一天,就这样从晨曦中开始。

  “其地(指鄞江镇)三境交接,大江贯其中,群溪毕会,水清冷如明镜”。这是《四明谈助》中,对于鄞江这座古镇最为恰当的概括。

  在这个素有“宁波之根”的古幽之地,一条条绵长的溪流,宛若匹练一般,闪烁在四明山麓起伏的绵山里。缓缓向前,穿越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进入豁然开朗的万畴平原,直至其终点。

  溪水潺潺,通街连河,过堂串户,从亘古延续到了今天,将鄞江的景致装点得愈发动人,恰若一串琥珀项链,美的灵动。

  这里是鄞江,诗情画意、山水悠然的江南范本。

  在这里,淡泊宁静、乡风朴实的历史文化名村,依次排开。

  在这里,积淀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名镇,蕴满乡愁。

  青山绿水nbsp;亲切家园

  --锁住故土乡愁的历史文化名村

  “古树、青藤、老宅,村落中随处可见的青石板,目之所及皆是故土之味,乡愁满怀。”这是一位外来游客在其博客中,记录的对于鲍家墈自然村的印象。

  鲍家墈是悬慈村下的一个自然村,北倚后门山,隔着宽阔的田畈,前门山恰如一列屏风般树立其前,这是宁波著名的白鹭栖息地。

  沿着村口小路,缓步迈进村子,目之所及,是一栋栋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宅。驻足,仿佛时光凝滞。灰白色的古墙上,跳脱出来的是高高的马头墙,成为这里一幢幢老宅的标配。

  源自卖柴岙水库的溪水和澄浪潭的潭水,在村西汇成一股,然后绕村而过,这便是秀水河。

  许是古人建村时的精妙设计,秀水河从村东几百年历史的老樟树和祠堂旁流出,去灌溉鲍家墈广袤的田野。在长达千余年的农耕社会中,这一方水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鲍家墈人。

  除了保存完好的鲍氏宗祠,鲍家墈至今还保存大批清代、民国时代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村东的天房、地房和东弄堂周围。这些古代院落式民居,远望墙头屋顶鳞次栉比,层层叠叠,走近屋身高朗,马头墙高耸,弄堂幽深,石雕木雕精美,行走其中,如入迷宫,叩门察看或询问居民,则多笑脸相迎,足见民风之淳厚。

  在鲍家墈村周围,有不少名胜古迹,有的已经湮灭,只剩下传说,有的还有踪迹可寻,富含历史信息。在这其中,最有名、流传最广的,就是关于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贺公钓台。年代久远,这其中的细枝末节自是无法考证,但不久之前,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殊荣,却让这座时光侵染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光彩。

  与鲍家墈一道获此殊荣的,还有隐于锡山山麓的建岙村。

  沿着鄞横公路自南向北,行至3公里处,有一个西去的岔路口。顺着岔路口往西,是一个狭长的山岙,岙深约1.5公里,状如“翻白鲤鱼”。这里山高岙深,出可控扼平原,入可匿藏雄兵,居民世代从事田猎,这就是鄞江镇的建岙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堡垒”村。

  1940年秋,领导群众的抗日救亡工作,从城区转移到鄞西梅园沿山地区,党的领导干部以教师为公开职业,隐蔽在建岙小学。1942年中共鄞奉县委驻在建岙,鄞奉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是在原建岙小学里召开。中共四明地委成立后,曾以建岙村为驻地开展革命活动。在当时那个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建岙人用生命保护着县委和干部,成为攻不破的“红色堡垒”。

  如今,在村口建岙溪附近,曾经的建岙学校被建成了建岙村文化礼堂,同时也成为鄞州廉政教育基地。在这里,曾经的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在一件件破旧的物什摆件中,一一呈现。

  过去的岁月已然成为过去。而今,曾经穷乡僻壤的红色根据地,迎来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外表上看,建岙村像是处在电视里才看到的七八十年代。但村民看似生活简单,却不贫穷,不仅盖起了小洋楼,还都有了自己的小车。

  如今,冠上了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红色堡垒村”的这一抹红色,更加鲜艳。

  事实上,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它山堰更有发言权。早在2013年,它山堰就入围了区级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之外,这里还有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点)8处,鄞江古城遗址、郎官第古建筑皆位于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设在村里的养正堂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鄞江它山庙会”传承基地,展现在它山堰博物馆内。

  尽管威名赫赫,但是如今的它山堰村,已经向着更高的目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迈进。

  丰厚遗存nbsp;情归人文

  --刻画地域文脉的历史文化名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艾青对故土的眷念。

  “每一次来到鄞江,都会被这里所深深的吸引。这其中,不仅有山水,还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这是“十月十”庙会期间,一位从外地赶来游人的肺腑之言。

  一个地方可以使人几番探访,当然是她本身具备某些特质,让人层层发掘,进而反复回味。鄞江,正是这样一处所在。

  “钟灵毓秀之地”,自是古迹众多。始建于公元833年的中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它山堰,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它山岛上,它山庙、光溪桥、朗官第、养正堂、上如松……众多历史古迹,令人目不暇接。而盛产于此的“梅园石”和“小溪石”,也同样成就了鄞江灿烂的石文化。

  山水悠然,桥梁则必不可少。鄞江的桥梁类型丰富,既有单孔石拱桥如光溪桥、三孔石平桥如六贵桥,也有屋盖式风雨廊桥如悬慈桥和亭阁式的梅园大桥等。在这各式的桥梁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位于它山堰下游的鄞江桥,这座浙东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曾被冠以“廊桥圆梦”。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鄞江历代不乏名流、官宦、乡贤。唐礼部尚书兼集贤院学士贺知章,唐鄮县令筑它山堰的王元暐,唐兵部尚书钟渭,宋太师鲁国公丞相魏杞,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的魏岘,以及清初大文豪全祖望等,他们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术有专攻、学有所成,为鄞江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然遗存众多,纵然历史悠久,但似乎总缺着什么。

  2013年,鄞江镇党委政府提出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以文化建设推动转型升级。4月,正式启动申报工作,并出台《鄞江镇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暂行规定》,大力推进“风情古镇,山水小城”建设。9月,鄞江主要领导召开“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目标。

  此举,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宁波社会各界也对加强鄞江古镇建设呼声强烈,市政协还把鄞江片区开发作为重点提案。

  摸清“家底”,让众多历史街区和地面文物“浮出水面”;抢救保护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间文化和传统;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范围提出整体性与个体性保护要求;对古建筑修建申报程序提出申请、初审、论证审定规定;对违规改建处理办法提出具体控制和处理要求;多次邀请省、市、区相关部门专家,从专业角度为申报提供科学指导,为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依据……奔着这个目标,鄞江开始慷慨激昂的大步向前。

  终于,今年3月,鄞江入选新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然而,发展的脚步却不曾停止。围绕“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总体要求,以“一带一环一轴两园”为重点的古镇发展框架得以明确。“核心区城市设计调整”的发展蓝图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保护蓝图,让鄞江古镇的开发建设更加底气十足。

  塑形铸魂nbsp;迈向国际

  --转型人文时代的山水文化重镇

  刚刚过去的十一月,对于所有的鄞江人来说,记忆格外深刻:

  先是延续千年的“十月十”庙会热闹开街,成千上万的百姓从周边乡镇及市区前来,共享民俗的盛宴;紧接着,第23届亚洲攀岩锦标赛,在位于鄞江镇的攀岩公园拉开序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39名运动员,共享这一国际赛事。

  顶着历史文化名镇的光环,昔日的山水小镇,开始一点点从小溪时代的华彩乐章,到发展时代的稳步前行,再到如今人文时代转变,开始慢慢升腾为文化重镇。

  无论是古镇,还是古村落的保护,都不单单是一个文物,一个古老的建筑。“我们保护古镇古村主要是保护一个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里边有活着的东西、流动的东西。”从保护古镇转为全方位保护传承发展古老文化,鄞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为了保证历史文化名镇的原汁原味,委托苏州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保护重点包括格局保护、古水利工程保护、历史镇区与古村落保护、物质文化遗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5个方面。

  有了方向,行动就更加有力。围绕“风情古镇,山水小城”的战略定位,鄞江将发展重点定位于旅游和文化。因此,做好保护工作的关键是赋予千年古镇新的形和魂,通过塑“形”铸“魂”,提炼古镇特色文化,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环境塑“形”,精心呵护“青山绿水”和特色建筑,保持中字型城镇格局和河街空间体系。重点是实施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做好镇域内三河一湖田园风光和四大观山视廊的控制保护。

  当前,鄞江镇已完成56户总面积4000平方米沿街旧房的立面修复,完成1.2公里综合管线下埋和沿街石板路修复,并带动周边群众自发开展修旧如旧工作,共同对它山岛内古宅古院落进行保护。

  明年,该镇将开展“全民卫生年活动”,计划投入1000万元,完善镇域环卫基础设施,统一主要街区标识标牌,增设外围停车场等。同时,继续推进晴江岸生态景观工程、两江四岸景观综合改造、光溪桥维修整治、古水利设施修复等项目,希望通过开展主题年活动,促进项目落地,号召全镇人民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社会秩序规范和文明风气提升中来。

  文化铸“魂”。通过赋予历史遗产社会价值,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文化、健康、旅游等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古镇活力。

  利用考古、陈列馆、公园等项目建设,将历史文化遗迹固定下来。目前,已建成梅园革命史迹陈列室、鄞江陈列馆、鄞州鱼文化馆、上化山攀岩公园等。

  “十三五”期间,鄞江镇还拟建水利博物馆、梅园石遗址公园、它山石窟、明州古河道遗址公园、宁波美术馆鄞江分馆等,结合已完成修缮的养正堂、鲍家墈祠堂、朱家祠堂等古宅,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为集成宁波大市非遗的文博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