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东秀:精心组织清查摸底,夯实人口普查基础
时间:2010-05-07 15:23 浏览次数:

  人口普查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清查摸底调查。在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前做好清查摸底,对普查对象进行精确定位,是入户登记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查准查实人口总量的关键。为了提前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有关业务问题进行预案,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六人普的清查摸底工作做一探讨。


  一、清查摸底对人口普查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数量和流动的空间不断加快、流动频率不断增强。城市人户分离现象快速增长,城郊结合部人员构成复杂,农村外来人员增加,调查对象流动性增大等客观情况,都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因此,抓好清查摸底这项承上启下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清查摸底能为普查工作全过程提供依据。清查是搞好普查的基础性工作,它对整个普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清查摸底工作结束,普查的大体轮廓也就出来了。经过摸底,编制各项底册后,有了调查小区的原始记录,为人口普查办公室指导工作、核查质量和验收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在对摸底阶段工作进行质量验收时,以《摸底调查表》为依据,抽户上门核对;检查《户主姓名底册》质量也是以《摸底调查过录表》为线索进行检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摸底工作是各级人口普查机构抓普查工作质量的抓手与落脚点,是提高普查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其次可以提高普查工作的效率。通过清查摸底,可以提前掌握人口底数及其变动情况,并及时发现影响普查数据质量的因素,可以确保普查登记质量和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经过摸底,有了摸底调查表及户主姓名底册,普查员在入户登记中,按照户主姓名底册及房编号顺序先明确入户调查顺序,并根据户主姓名底册上的户主情况,与调查户进行预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根据底册,将调查表有序排列,再按照户编号的编制方法在调查表顺序填入户编号,然后依次过录到调查情况过录表上。这样做,大大方便普查员事后对调查对象是否漏登错登有关情况进行核对,减少调查中的差错,提高了工作质量。

  再次清查摸底表还是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重要依据。摸底表是核查普查表上及表表之间疑难问题的依据之一。在登记复查阶段、编码阶段,甚至数据处理阶段,发现的普查表中有关问题如年龄、性别不清楚等需要核实时,都可以摸底调查表及户主姓名底册为线索进行核对,解决了相当多的问题,减轻了查询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五普”清查摸底的主要做法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人口普查登记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应当对调查小区的人口状况进行摸底工作,明确普查登记的职责范围、绘制调查小区地图、编制调查小区各户户主姓名底册。”摸底主要内容为本户住址,户主姓名,应在本户登记人数,出生和死亡人数,本户户籍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不满半年的人数,本户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数,暂住本调查小区,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半年的人数,备注栏等。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市清查摸底增设了可以反映每户人口状况的“人口普查摸底调查表”,作为摸底工作的原始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本户基本情况与本户人口状况两部分。本户基本情况包括地址、户编号、房编号、住房间数、面积、户籍人数、联系电话及其他特殊情况;本户人口状况包括居住在本户的人与户籍在本户的人的有关情况,包括姓名、与户主关系、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应在本户登记常住人口,1999.11.1~2000.10.31出生、死亡人口,居住本调查小区户口在本调查小区,居住本调查小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其他小区,居住本调查小区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户籍地址、离开户籍地年月、何时来本小区居住,户口在本小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其他小区、在外乡镇街道居住的人口离开年月、现居住何地,户口待定人口、出国境人口、备注等。本户死亡人口也要填写。通过增设调查摸底表,为编制户主姓名底册,检查摸底工作质量、分析核实一些疑难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第六次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应采取的组织方式和内容

  即将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清查摸底,仍是本次普查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人普机构一定要根据以往普查的工作经验,事先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在清查摸底中,抓摸底、重验收,确保“摸底定大局”。

  (一)摸底的组织方式

  1、做好相关行政记录的收集和查阅工作。在摸底前,要对相关部门的行政记录进行搜集整理,一是收集本地区的行政资料,如公安局的户籍人口、暂住人口,新居民事务所的流动人口,民政局的死亡人口,人口计划生育与卫生局及医院的出生人口,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及用人单位的外来人口等相关数据,加以整合后返回给基层,为基层摸底工作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村(居)干部熟悉社区状况的优势,由管理户籍人口的村(居)干部自编一套《调查小区人口状况统计草表》。通过资料整合,抓好户口整顿,基本了解了各普查小区的人口底数和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等状况,为调查摸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以部门资料为基础,做好反复核查工作,防止遗漏,为普查正式填表作前期准备并打好可靠基础。

  2、做好摸底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两员选调完成后,要安排足够的培训时间;要认真搜集个案,充分作好培训教材和师资的准备。此外清查摸底人员以熟悉当地情况的社区人员为宜,同时聘用素质较高的社会调查员。

  3、明确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和界线。普查小区是这次普查中最小的行政单位,它是一块封闭的、完整的区域。因此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进入普查区域后,首先要明确普查区、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和界线。普查指导员要按乡级区域图会同相邻普查区的指导员一起沿两个普查区的交界处走一遍,明确以哪条街道,哪幢房子或其他的标志明显的地物作为两个普查区的界线,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或遗漏。同样,普查指导员也应当组织本普查区所有的普查员,沿着调查小区的边界线走一遍,使每位普查员明确自己的小区范围,明确哪幢房子属于本调查小区,哪幢房子又不属于本调查小区。

  4、掌握本小区内的居民住户及其他建筑物的数量和分布状况。要真正做到清查摸底“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不仅要摸清小区内有多少房屋和建筑,而且还要知道这些房屋里是否有人居住,同时也要掌握本小区内其他可能有人居住的地方,像简易房、工棚、车棚、小窝棚、农贸市场、旅店、车站、码头、桥洞等地方。普查员还要通过走访房管部门和当地的老住户,对本小区内的房屋结构、建成年代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阶段的普查登记作准备。通过摸底,全面掌握普查区域内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编制各户的工作底稿,对家庭中各成员的去向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调查对象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特别是要掌握本普查小区的人户分离情况、外来人口情况以及出生、死亡人口情况。

  5、加强核对检查,及时修正摸底结果。由于人口流动性大,在进入正式登记时,部分小区人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根据入户登记时的情况对摸底结果进行修正。在正式调查登记现场对摸底后情况发生变化或无法取得资料而遗漏的户给予及时的更改、补登,使摸底调查工作真正达到“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建立完善的摸底数据库。

  6、注重清查摸底阶段的宣传工作。清查摸底上门过程,是调查工作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可借此时机向居民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信”,在普查区内张贴各种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在各住户楼道口张贴公告,掀起人口普查工作的宣传高潮,以配合入户清查工作。

  (二)摸底的时间安排

  摸底调查对普查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摸底工作要做细,时间要充裕。摸底工作总的原则是保证在普查登记前完成。以往的普查摸底时间都是在10月20日开始,10月29日前结束,一般为10天左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面临的复杂情况,我们认为本次摸底时间应适当提前。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多、居住情况复杂的区域,一定要提前组织摸底。同时根据普查工作要求,对摸底工作也要进行质量验收,因此,有必要将本次普查摸底时间前移。建议在10月10日左右即可开始清查摸底工作,到10月25日前结束,10月29日前做好质量的检查验收。

  (三)摸底的内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方案,本次普查摸底工作内容,应重点关注户藉人口中的人户分离情况、小区内空关房空挂户情况、流动人口情况、出生死亡人口变动情况等。对户籍外出人员,务必在摸底时查清外出时间和去向。我们建议,在国家、省摸底表的设计中,要贯彻宜细不宜粗的思路。争取通过摸底,将普查区内各类人员情况摸清楚。

  1、增加摸底过录表。本次摸底中,由于人口流动性比五普时大,而且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因此在摸底中,需设计《人口普查摸底过录表》,指标设计做到宜细不宜粗,指标细化到每个人,一户对应一张《过录表》,具体要包括短表中所有内容,视情况涵盖部分房屋情况,将《过录表》做为编制《户主姓名底册》的基础表。为了方便正式登记,《过录表》中还可对入户登记时间进行预约,设计“11月1-10日调查登记时大约什么时候家里有人“这一指标。通过过录表,为编制《户主姓名底册》提供详实的依据,同时便于登记时发现问题,为现场登记起到“侦察”和“引路”的作用。

  2、设计《调查摸底主要数据快速汇总检验平衡表》。将摸底表主要数据与《调查摸底主要数据快速汇总检验平衡表》和原先整合的各种资料作对照,可以搞清各被普查小区内居住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的来龙去脉,有效防止了人口重漏问题的产生,保证了摸底汇总数据的质量。《调查摸底主要数据快速汇总检验平衡表》易于发现摸底工作特别是人口总量方面的问题,结合普查登记表共同使用,便于查漏补缺找出问题所在,两表相得益彰。

  3、设计《调查摸底登记进度表》。在摸底工作中,要及时掌握摸底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对摸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