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生产总值160.49亿元;
其中区属28.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
●工业总产值1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区属4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第三产业营业额20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其中区属7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8%。
●外贸自营出口额2.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
其中区属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
2003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高”、“两区”的建设,深化实施“引进、提升、拓展”的经济工作方针,不断优化环境,加大引进企业力度,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克服“非典”、高温、电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市场繁荣稳定,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初步核算,全区实现GDP 160.49亿元。其中,区属实现GDP 28.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区属第一产业增加值0.27亿元,减少6.0%;第二产业增加值8.04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0.09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属GDP的比重继续提高,达70.7%。三次产业构成为1.0:28.3:70.7。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亿元,增长4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5亿元,增长48.4%。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67亿元,增长40.9%。
引进内外资(注册资金)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71.5%。
农村经济
全区农业总产值0.45亿元,比上年减少0.2%。其中,区属0.38亿元,比上年减少4.4%。在总产值中,种植业0.15亿元,比上年减少15.4%;畜牧业0.3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区属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运行质量保持稳定。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0.26亿元,增长15.0%。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40.89亿元,增长17.8%。区属工业实现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1.3%。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0.25亿元,增长15.0%;实现销售产值87.79亿元,增长16.0%;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91.79亿元,增长14.7%;实现利税8.57亿元,增长9.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225.05分。
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04亿元,增长20.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0%;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71.76分。全年,区属工业投资项目21个,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有15项。
建筑业
建筑业增长较快。区属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年区属房地产企业开发施工面积1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0.6%。其中新开工面积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7.6%。竣工房屋面积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3%。商品房屋销售额8.17亿元,比上年增长5.2%。年末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6家,土地评估、房屋评估和房产交易二级市场各1家。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工业投资5.19亿元,比上年增长96.7%。区属完成投资额16.01亿元,增长32.4%;投资项目40项,其中投资规模1000万以上的有27项。完成工业投资2.63亿元,增长56.4%。国有投资2.25亿元,增长125.1%。其他经济投资额1.47亿元,增长67.9%,农村非农户投资1.31亿元。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完成投资额10.98亿元,增长27.0%。
国内贸易
商贸大区地位继续巩固。全年完成第三产业营业额20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商业经济在天一广场等商贸板块的带动下比上年增长29.0%。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集市贸易的营业额同比均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35.3%、20.0%、81.4%和9.5%。
年末拥有各类市场58个。其中:农副产品市场21个,工业品消费市场24个,工业生产资料市场13个。年内新增龙翔服装百货市场、长城机电管理市场、尚品名家居市场等各类市场共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59.12亿元,有9个市场成交额超亿元。
消费市场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区属实现7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8%。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7.53亿元,增长30.9%。其中,区属实现16.73亿元,增长72.1%。全区限额以上餐饮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20.9%;其中,区属实现2.29亿元。
对外贸易
区属完成外贸出口交货值15.99亿元,外贸自营出口额2.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3%和120.8%。
二、城市建设城市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丽园中路、段塘东路改建、粮丰街工程、白云公园工程、后王河整治及翠柏路、马园路、火车南站形象工程改造等工程,“三江六岸”堤防建设工程和城区居住环境整治及近郊旧村改造稳步推进。对西河街、前丰街、开明街等6条养护样板路进行了翻建,全年共计整修路面3.62万平方米,人行道2.24万平方米。
年末道路长度278.28公里,道路面积212.64万平方米,城市下水道长度477.97公里,防洪堤长度11.30公里。公园12个,面积57.30公顷。绿化覆盖面积592.13公顷,绿化覆盖率32.7%。全区绿地面积累计达到549.5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46.47公顷,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9.26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财政预算对科技
的投入为1916万元,比上年增长34.1,“科技三项经费”为1250万元,比上年增长59.2%。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共30项。成功协办了中国浙江首届科普节,并荣获了宁波市和全省“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优秀组织奖”。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区现有小学24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学校1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初级中学1所;有外来民工子弟小学4所,中学1所。有公办幼儿园6所,社会力量办园52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入学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残疾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保留率均达到100%,初中学生毕业率99.5%,升高中比例达到100%,青壮年人口中非盲率99.8%,成人识字率96.4%。全年,区财政对教育投入9207万元,比上年增长53.3%。中小学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达到413元和442元。
作为实事工程之一的宁波星光学院已于10月8日正式开学,共设14个班,有学员650人。
全区拥有教职工1204名,其中专任教师1136名,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14.1%。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到100%和99.6%。高一层学历分别达到69.6%和73.8%;全区幼儿教师合格学历达到100%,高一层学历达到79.3%。
文化事业
“文化大区”建设成绩斐然。文化工作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弘扬海曙精神,着力构建“高品位的商贸、文化高地”。积极开展宁波市区社区文化宫创建活动,全区已有9个社区拥有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和10米以上的宣传阅报栏及一个室外文化广场。文艺宣传活动精彩依然,“十六大精神在海曙”系列活动40余项、“告别陋习,远离‘非典’”文艺展演、“区首届青少年读书节”等贯穿全年;文艺创作迈上新台阶,歌曲《海上丝绸之路》获市“五个一工程”作品入选奖。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在体制创新中前进。积极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南门医院成功完成了医药分离的试点工作;区卫生系统实行了财务工作委派制,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的财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提升。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十分钟服务圈和功能设置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弱势人群和基本医疗转移。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全年共监督检查16445户次,取缔地下食品加工、非法医疗窝点8个,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SARS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及时制定相关工作预案和对策,通过“天一健康”网站随时向社会提供正确信息和科学防治知识。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设立9个监测点。
全年门诊量达到165万人次,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80.7/十万,五苗接种率为99.3%。
体育事业
群众体育积极开展。区足协成功协办了全国女子U16比赛;信鸽协会圆满承办了市信鸽竞翔赛。首届社区老年人运动会隆重召开,以西门街道为代表的柔力球项目参加全国、省级比赛均获一等奖。
建成全民健身路径68条,辖区24所小学操场向居民开放,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以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身体素质为目的,举办了各类运动会和群体活动,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7.7%。
四、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生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2926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43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65‰。
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三位一体”机制逐步建立,全区计划生育率99.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14277元,比上年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38元,比上年增长10.3%。
劳动和社会保障
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区现有再就业培训基地5家,开设了7个项目技能培训专业。组织再就业培训94期,培训失业人员6200人次,失业职工培训覆盖面达到100%。积极采取“腾岗、寻岗、创岗”等途径开拓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948个,净增就业岗位3071个,共有11001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安置失业职工再就业7465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人员分别为34581人、38238人和22180人。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新的进展。全年安置退伍军人100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105人,发放低保金591万元;全年发放抚恤金74万元,临时救济金94万元。全区拥有社会福利院9所,床位813张,收养各类人员732人;拥有福利企业23家,安置残疾人员406名。目前符合年龄的残疾职工全部进入社保医保,此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宁波海曙区统计年鉴-2004》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口径不变。
3.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