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曙区横街镇盛家村文化礼堂,随着一阵掌声响起,一场主题为“党建引领 五竹共富”的推进会落下帷幕。这场以竹为媒、聚焦共富的推进会,全方位展示了横街镇在党建引领下,深挖竹资源禀赋,创新实施“152”工程,探索“五竹共富”(竹笋、竹山、竹子、竹海、竹空气)新路径的蓝图与成果。
位于四明山脚下的横街镇,坐拥5.7万亩的竹林,是全国单片竹林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中国竹笋之乡”。其中,“大雷黄泥拱笋”于2014年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靠山吃山,卖毛竹、毛笋,加工竹产品,成为村民主要的生活来源。
但随着时代变迁,受水源保护、建筑材料更替、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横街竹产业也曾一度陷入发展瓶颈。那么,该如何破题,打造全竹利用产业链,不断提升万亩竹海的价值,逐步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呢?
横街镇党委、政府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辖区满山的竹子做足了文章。横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创新性提出“152”工程,即围绕共同富裕一个中心,一体推进竹笋、竹山、竹子、竹海、竹空气“五竹共富”路径,打造竹业高产示范园、“以竹代塑”共富园两个园区,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有效利用全竹,补齐“产业链”、做强“创新链”,是关键之举。横街镇深挖“大雷黄泥拱笋”品牌潜力,同时突破锁鲜技术,使竹笋食用周期延长至近1年,与包括米其林餐厅“甬府”在内的多家知名餐馆建立了合作关系;计划引入竹加工企业,建立“以竹代塑”共富产业园,开展竹资源培育与利用、竹产业技术创新等工作,实现山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探索竹林碳汇新赛道,大雷村试点已完成核算报告编制和初始量登记,并于今年4月完成首笔2600吨碳汇量价值10.59万元的交易,同时签署了落地宁波首单商业性竹林碳汇保险。
在连绵的竹林之下,横街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动林下经济发展。除了春笋、鞭笋、冬笋等各类笋之外,横街镇指导本土企业挖掘林下经济潜能,在竹海之中种植黄精、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等经济作物,为当地村民拓宽增收路子。
在本次推进会上,天一活性炭有限公司与首批6个村签订竹林流转意向协议,开启“农户+村集体+企业”合作新模式,通过对竹林资源的统一流转、连片开发,实现竹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未来,预计可带动山区村年均增收220万元以上,同时为1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此外,横街镇依托竹文化,发展浙东竹海、广德绿韵两大文旅共富组团,激发乡村消费活力,让山景“流量”变致富“留量”。
浙东竹海组团串联岚隐云端、横街漂流、古洞桥等多个传统热门景点,现已形成“春游竹海夏漂流,秋赏银杏冬嬉雪”的四季旅游场景,去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实现综合营收1400余万元;
广德绿韵组团引入卡丁车基地、矿坑营地等新兴业态,构建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的户外运动主题文旅片区;
全镇还引进十余家“村咖”,绘制“乡村咖啡地图”,以咖啡为引子,让“流量”变“留量”。
眼下,万亩竹海正涌动着蓬勃生机。横街镇相关负责人说,该镇将坚持党建引领,通过“152”工程把自然禀赋转化为产业动能,焕发传统资源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