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九月,正是宁波地产澳洲小青龙上市的时节,不少农户从翠绿的稻田间起笼,将肥硕的龙虾分拣包装后迅速发货。
海曙区于2020年率先引进水稻—澳洲小青龙“稻虾共养”模式,目前全区水稻—澳洲小青龙共养面积有1800余亩。
“今年我首次尝试养殖澳洲小青龙,目前长势很不错。”68岁的唐美岳正在承包的50余亩稻田里抓捕小青龙,他告诉记者,首次饲养亩产量预计能达50公斤。
稻虾共养,对水质和水量有严格的要求,在水位升高和龙虾饮食习惯双重作用下,水稻的虫害明显减少,这为唐美岳减轻了不少负担。
“这批晚稻只施了一次底肥,后续几乎不需要再使用农药和肥料,体力活少了,收益却提升了。”他说。
洞桥镇种粮大户吴卫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饲养小青龙五年来,他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源。这几日,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订单不断,一天的出货量近150公斤。
“今年小青龙的市场行情比较可观,价格可以达到140元至160元/公斤。”吴卫峰说,目前发货的龙虾单只重量在60克左右,体长约为17厘米。近期,正是这批小青龙最后一次蜕壳期,蜕壳后龙虾的单重可达100克。
“经过5年的发展,小青龙在本地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客源多了,价格也稳定了。”吴卫峰说,这给予了他更强的信心。他计划于明年新辟30余亩地,继续扩大饲养规模。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肥药双减”的双赢模式,吸引了不少农户加入“水稻—澳洲小青龙共养”的行列。但在澳洲小青龙饲养的产业化道路上,还有一个关键技术难题亟待解决:育种。
“今年我们选用的澳洲小青龙种苗来自海南,平均价格为1.6元一尾。”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站长孙健说,漫长的运输路程也降低了种苗的存活率,前期投入的成本和风险都偏高。
今年,该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与饲养大户杨培波合作,在横涨粮草合作社内开展了澳洲小青龙卵块育苗试验。
“我们投资近5万元自行研发了一套育种设备,将卵块从小青龙母体上取下后,在恒温的空间内进行人工繁育。”杨培波说,一旦该项技术被攻破,小青龙种苗价格将降到0.3元一尾,农户的饲养成本有望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