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海定波宁,沧海初曙。海曙作为宁波的核心城区,是文化与商业的交汇点,始终涌动着奋进的热潮,荡漾着发展的温度。日前,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以融媒形式开设《望海》专栏,将联动各方资源和力量,从不同视角展望海曙的蝶变跃迁。
专栏将紧扣时代脉搏,解读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海曙的焕新路径;将关注民生大事小情,解码属于海曙的幸福质感;将倾听一线故事,对话海曙人的梦想与实践……
本栏目不定期持续更新,也诚挚邀请您参与互动,发表您的“专曙”见解,共同为海曙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不动产,也是集聚人流、资金流的引力源泉,更是不确定形势下引爆增长热点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不论是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还是去年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都把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作为重点。
海曙具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最宁波”“最文化”“最老底子”的城区。近年来,海曙区委区政府坚持文化引领、落实文化战略,聚焦打造“中央文化活力区”“都市文博引领区”目标,深入挖掘千年文化基因,积极探索文化价值转化通道,推动文化同步赋能“人产城”发展,全方位展示千年甬城核心区的文化魅力。
【文化赋能,重在以文聚“人”】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文化又是人的现代化之关键。高尚的精神可以塑造人,优秀的故事可以鼓舞人,文明的风尚可以感染人,文化正成为吸引人的流量密码。海曙是怎么用文化凝聚人,尤其是凝聚年轻人的呢?
青少年体验前沿科技(忻之承)
让科创可玩。
科创文化不仅仅局限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中,也渗透到企业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海曙区随着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技术研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的落地生根,从创新街区到全域创新的氛围愈加浓厚,2023年全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3家、院士工作站3家,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50家,集聚各类工程师人才1.3万名。但科技创新并不是“曲高和寡”、只有高学历人才才能开展的活动,而是不仅可以参与、也可以体验和“玩”的日常活动,日前海曙区提出谋划打造“科创珠峰计划长三角体验基地”的设想,致力让科创文化浸润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每个群体,让科创体验成为年轻人的“潮流玩具”,让科创生态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极。
让烟火可亲。
人间烟火味,亦是文化味。每一处烟火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于百姓宜居宜业的幸福感,源于一座城市每一个细节处对人的尊重与观照。去年,海曙在全市率先出台支持外摆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联动18个重点商圈,重点打造了特色鲜明、业态多元、活动丰富的“夜到海曙”外摆经济品牌。2024年元旦,天一商圈向整个宁波展示了其惊人的吸引力,跨年夜当天,单日客流超50万人次,瞬间客流8.9万人次,跨年的钟声簇拥着拥挤的人群,构成一幅生动热闹的烟火人间图景。当前,海曙正在对最具烟火记忆的城隍庙周边进行步行化改造,这是继2018年对城隍庙进行整体改造后又一大的动作,势必成为最具烟火气的都市城芯,让城隍从守城向兴城跃升。
让文化可感。
融入群众生活的文化更具蓬勃生命力,要达到文化服务的人人可感,就必须实现文化空间的处处可及。一直以来,海曙致力于推进公共文化场馆与现代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营造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谋划了区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大文化地标,打造了长春门文化公园等一批惠民设施,近两年培育“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超百个,个性化、嵌入式、口袋式的文化新空间已然触手可及。
【文化赋能,重在以文兴“产”】
随着三次产业的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乏力、各类要素制约等一系列瓶颈难题接踵而至,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很多地方的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无疑成为最佳的选择,北京、杭州、西安、成都等地分别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海曙敏锐地捕捉到了文化产业对卓越城区建设的重要性,始终致力于书香文化、运河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激活放大,促进人才、空间、创意等要素流动集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热闹的城隍庙商圈(张昊桦)
实现文化与旅游同步而行。
文旅融合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常谈常新的话题,现在文旅的定义也被不断刷新,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古风经济”、国潮旅游、City walk越来越成为文旅项目“新宠儿”。近年来,海曙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文博旅游、非遗旅游、研学旅游等创造经济属性和社会价值,打造了天一阁·月湖AAAAA级景区、南塘老街、鼓楼沿等文旅融合热点,2023年,全区接待游客942.2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31.9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省首批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区。
引导文化与创意同频共振。
文创产业既能让城市历史文脉带动创意产业的兴起,又能让创意产业推动历史建筑遗产再利用。海曙作为老城区,能在保留属于它独特的那份温暖与小确幸之外用创意与新意激活其消费潜能。2023年,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4亿元。永宁巷1号,这块城市中心的“工业锈带”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策展和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生活秀场”;创客157创业创新园、合一生活园区等文化创意园区也都在迭代换颜。
探索文化与数字同向聚合。
传统文化依托数字技术,在内容互嵌基础上创新转化为符合人们文化体验需要的新模式,不仅连接过去与现在,也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强大的感染力与魅力。海曙积极开展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369”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海曙非遗馆突出融合、数字、交互的特点,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科技融合,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代空间美学之感,利用全息、VR等现代科技带给观众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非遗的展示更加生动鲜活。
【文化赋能,重在以文塑“城”】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直以来,海曙在推动城市建设、区块开发等过程中,都突出了文化的传承性、独特性、稀缺性,着力塑造“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历史可回望、名人可感知”的都市文博新场景。
非遗体验活动受到外籍友人欢迎(忻之承)
致力打响罗城文化品牌。
宁波罗城建成于唐、繁荣于宋、鼎盛于元,历经千年、风物遗存、格局可辨,是承载城市生活记忆“活”的博物馆。宁波罗城拥有287处历史建筑,涵盖了6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1个省级文保点,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今,可以到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以研学探寻城市脉络;在宁波教育博物馆玩检字、制版、滚印,自己动手刊刻一张《大汉报》;去钱业会馆发现钱币之美,了解钱币文化。对于罗城的焕新,海曙既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与文脉的延续,又注重原生态气息的保护,努力展现罗城“一阅千年、再越千年”的魅力。
致力强化山水文化标识。
文化标识是增强群众对文化建设认可度的重要手段,更是人们体验文化、实现转化、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山水相拥人文城”比较精准地体现了海曙拥有“山、水、城”方面的文化优势。山地占到了海曙区域面积的一半以上,怎么样让山区更有活力、山区人民更加幸福,是海曙一直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宁波植物园(海曙山地园),探索“植物园+”发展模式,依托五龙潭景区、茅镬古树公园、中坡山森林公园等辐射节点,扮靓四明大花园形象;鄞江古镇素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古屋、古桥、古树,悄然传递出属于它们的闲情与雅致,热闹非凡的庙会节庆活动也让这座千年古镇重焕光彩。“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宁波鲜明的水文化标识,其中泰半之数在海曙,如何让海曙水文化的辨识度更强?透过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可以看到先民们御卤蓄淡、引灌给养的智慧与勤劳;通过塘河文化陈列馆,了解塘河对甬城地理形态、空间肌理、景观风貌和发展格局的深刻影响,跟随舟游古林,可以追溯往昔沿河埠头往来商客船舶的通航痕迹,体会保存完好的古韵水乡风貌。
文化赋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海曙在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商旅深度融合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海曙将深入实施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强城市文化IP,推动都市文博区建设,让文化“不动产”真正成为提升和兑现城市价值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