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区委书记徐强在《浙江日报》刊发署名文章: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探索。
近年来,海曙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逻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水利、生态、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元化路径,精准赋能乡村振兴,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宁波第一,共富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全省优秀。
为此,我们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观察海曙乡村各领域的深刻变迁,于乡村这片“热土”上解锁“共富密码”。本期,我们一起围绕“中央文化活力区”“都市文博引领区”建设,探寻文艺赋能下,乡村的别样姿态。
△古林镇“七彩龙舟”排练
全媒体记者裘保莉 邱馥琛
天气晴朗,古林镇西洋港河上,“七彩龙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伴随阵阵锣鼓声,村民们奋力挥桨、水花四起,为即将到来的“端午时刻”做足准备。
一条龙舟,不仅是竞赛的工具,更是乡村文化魅力的展现。
在古林镇,龙舟竞渡有着上千年历史,海曙区第一支龙舟队就在古林镇前虞村诞生。在这条“七彩龙舟”上,巧妙地融合了仲一、前虞、蜃蛟等古林镇七个行政村的“色彩故事”;而龙舟上的“芦家桥”(包括横港岸)则代表了古林镇三星村的人类文明符号。
围绕“中央文化活力区”“都市文博引领区”建设,正如这条疾驰的“七彩龙舟”,文艺也加速“驶入”乡村,焕发别样色彩。
Part1 将一方水土娓娓道来
“游”在水乡古林的“七彩龙舟”,其实大有来头——“出生”于海曙区婚俗博物馆。
这个坐落于石碶街道冯家村的乡村博物馆,由海曙企业家钱国林打造,馆内展出自明清起的婚俗用具上万件,多条罕见、珍贵的龙舟尤其引人注目。
“将龙舟放在博物馆里,不仅增添了吉祥、喜庆的氛围,也丰富了陈列展出内容,作为‘流动的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钱国林说。
此次古林镇与婚俗博物馆的成功“牵手”,少不了一位“文艺村长”的“搭线”——海曙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谢国旗,退休于海曙区文物管理所,从事文物研究已有30多年,对文艺赋能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他看来,乡村博物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和记忆,更融入了乡村发展之中,撬动乡村产业升级。
△王升大粮油工艺博物馆研学项目
在谢国旗的走访中,位于高桥镇新庄村的王升大粮油工艺博物馆承载了他最多的脚步。
“开馆容易维持不易,几乎在全国乡村博物馆中都普遍存在。”谢国旗说,作为粮油文化传承基地,“王升大”在2013年8月建成时,并没有想到“赢利”模式。“除了展示粮油加工技艺这项非遗外,还开辟了以米食引申而来的酒文化主题展区,通过传统酿酒的器具和工艺流程,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技艺。”
光有情怀是不够的,博物馆如何活下去?“单单是酿酒这项工艺,互动性还是不够,受众面也不广。”在谢国旗建议下,于2019年开始,“王升大”尝试推出每月一种时令米食糕点开展现场制作和推广活动。
正月元宵裹汤团,二月上学状元糕,三月清明做青金团……这种体验感强的活动很快就“热”起来,而“王升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开发新产品。
“五年前,我们月平均接待量仅为1000人次,现在人气最旺的时候月接待量达到4000人次。”当我们见到副馆长刘英时,她正忙着教前来研学的小朋友制作宁波“老底子”端午美食——碱水粽。
“我们在制作美食的同时,向游客展现宁波米食背后的历史特点、民俗故事。”刘英说,2020年开始,开辟线上销售,目前“王升大”每年利润可达20万元。
更让谢国旗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博物馆正探索“博物馆+”的新路径,让艺术融入乡村,为自身发展寻找新空间。
在省级非遗、草编的“活化”传承地——黄古林草编博物馆,用图片、文字、实物等述说着千百年来中国草编史的辉煌。有了博物馆的加持,古林镇仲一村昔日草编生产活动变成沉浸式体验研学项目,该村“研学+乡村旅游”风生水起,逐步落地了手工编织体验、“俩老头·仲席文创茶咖馆”等精品项目,迅速增长的旅游人气还带动了蔺草周边产品等文创产品热销。去年,仲一村集体增收11.6万元。
△龙幽竹文化博物馆
“建设博物馆、美术馆,挖掘各乡村属于自己的独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汲取地域文化和当地人们的创造精神,以新的创造延续乡土文脉,助推乡村产业。”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表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龙幽竹文化博物馆等17家富有特色的民间博物馆。
Part2 唤醒乡村“艺”思
如果说,乡村博物馆,是点缀在乡村里的“盆景”。那么,在“艺术乡建”蓝图统一规划下,乡村通过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措施,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景”。
在集士港镇深溪村,“松雅山房”民宿主人应红雅就抓住了这一契机,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宋韵文化体验基地,就此推开一方艺术乡建的美妙天地。
△溪山行旅”宋韵文化体验基地
“当时坐在这扇窗前,看到窗外的山,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北宋范宽的那幅《溪山行旅图》,就萌生了能不能把宋代的建筑、饮食、娱乐等文化和我们民宿结合在一起的想法。”应红雅带着我们走进装修雅致的房间,一边敞开门窗,一边说。
2019年,机缘巧合之下,应红雅和丈夫曹松浩遇见了前来调研“艺术乡建”的海曙区文联队伍。在调研队的建议下,夫妇二人决定在民宿内打造一个“溪山行旅”宋韵文化体验基地。为此,他们翻阅考证了许多史书和著作,力求将宋韵渗入各个细节角落,宁波财经学院的师生也提供了许多帮助。
应红雅的手机备忘录里还保存着当时记录的许多资料片段,“有时候偶然在网上看到了,觉得这一段不错可以参考,或者突然自己有了什么想法,怕回头忘了,就全都存在备忘录里了。”应红雅说。
如今,来到此处,不仅可以观赏体验地道的宋式点茶流程,还可以细细品尝精致美味的宋宴。“这个菜谱也是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准备的。”曹松浩告诉记者,其中就有一道宋代名菜“蟹酿橙”,参考了南宋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中记载的详细做法,很受客人喜爱。
△宋式宴席中的蟹酿橙
除了接待游客,“溪山行旅”宋韵文化体验基地也颇受研学团欢迎。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去年正式营业以来接待了上万人次。我们根据年龄段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体验内容。”应红雅向记者展示她的手机相册,“接下来,我们还打算开设蹴鞠、捶丸等宋韵体育活动环节,这片园林也会再好好规划一下,我想复刻《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
一间民宿的蜕变升级,正是艺术逐步深入乡村肌理的缩影。
村民的致富之路也渐渐拓宽,有的开起了民宿、农家乐,有的出售自种自养的蔬果鸡鸭。节假日期间,深溪村单天停车收费最高超过2万元,村民单天农产品售卖收入超过2000元。
“我们搞艺术乡建,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要通过艺术乡建,帮助村里增加收入,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曾先后60多次带队深入深溪村,海曙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建东说,“只有这样,艺术乡建才接地气,才会受老百姓欢迎,也才会持久。”
△深溪村龙鹫登山步道
艺术乡建赋能下,2022年以来,鄞江镇等三个乡镇入选浙江省美丽城镇样板镇,“都市田园”“运河之恋”分别入选宁波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古林镇茂新村、集士港镇深溪村等8个村入选宁波市新时代美丽乡村艺术赋能村;龙观乡成功入选第三批浙江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名单,集士港镇深溪村、章水镇李家坑村获评第二批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村。
Part3 让艺术扎根乡村沃土
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美丽颜值”,更需要涵养“精神内核”。
而艺术,则为乡村涵养“精神内核”提供了无限可能。
就在不久前,由宁波市文联、海曙区文联共同主办的“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走进石碶街道星光村文化广场,百名文艺志愿者各亮绝活,吸引了500余名当地村民前来观看。
△“与人民同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像这样的高品质文艺服务,每年都会在区文联的组织协调下,流向海曙各个村庄。“去年村里来了好多摄影师,那是我第一次在家里拍照,没想到我和老婆子一大把年纪了,还挺上镜的!”回想起那场“四明天路”艺术乡建摄影展,87岁的横街镇爱岭村村民严德存赞不绝口。
青翠的山林、湛蓝的天空、接水的爷爷……在这处“世外桃源”,摄影师们手上的快门根本停不下来。
80余名海曙摄影“大咖”集体入驻爱岭村,历时9个月,以村民为“主角”,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下爱岭村的自然风光、生活点滴,最终从3000余幅摄影作品中精选出150幅,在村里进行展览,吸引了许多村民驻足。大家看着照片里熟悉的面孔,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四明天路”艺术乡建摄影展
“我们通过艺术乡建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帮助村民更好地实现精神富足,同时也为乡村留下新时代的影像文本。”海曙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郑敏说,“而且不仅有人给村民拍照,村民们自己也能拍‘大片’!”2022年12月,“洞见”海曙区影视实训营第一期正式开课,海曙区影视家协会的“导师团队”用六期课程的时间,为洞桥镇村民讲授剧本创作设计、影视构图、表演课、手机剪辑、网络运营等知识和技巧。
实训营优秀学员、洞桥镇王家桥村村民周杰说,报名参加实训营后,自己在工作之余开始尝试视频剪辑,边学边剪,有几个短视频虽然时间不长,但点击量有十几万、二十万,令他十分欣喜。
“我们的乡村生活,以及身边的农田美景,都是非常好的文艺素材。通过我们的视频,能让更多的人看见美丽的乡村、村民们美好的生活,非常棒!”周杰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区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结合农村各种节庆和农事活动,把文艺演出、文艺展览送到田间地头,并依托村(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常态化开展“文艺送万家·文明助共富”文艺志愿服务,成立多支文艺志愿者服务队,推出“艺家人”文艺志愿服务品牌,每年开展乡村文艺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惠及群众24000余人次,用优秀文艺作品凝聚人心、厚植乡风、催人奋进。
以山水寄情,与蝶鸟共舞,2022年,海曙入选省首批“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区。
“当文艺激活文明的内生力量,乡风凝聚奋进的不竭动力,由此带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能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可感可见。”海曙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