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出版的《浙江经济》杂志(2024年4月刊),刊发了海曙区委书记徐强的署名文章《多向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海曙的实践出发,探讨中心城区如何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题。
原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从本质上看,是新时代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先进生产力,可以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从内核上看,是以硬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驱动力,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系统上看,是催生未来产业、迭代现代产业、改善传统产业的关键作用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涌现,助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发展模式攀升。
翠柏里创新街区 海曙全媒体中心供图
当前,科技回归都市成为发展趋势,对于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起步较早、形态相对传统的中心城区而言,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焕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海曙区围绕科技回归都市,在中心城区打造翠柏里创新街区,以街区创新引领全域创新,构建“企业有效、政府有为、社会有容”的创新支持体系,着力形成“孵化—加速—成长”的全域创新格局。目前,已引进集聚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主体,承担国家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2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27家,入选“科创中国”系列榜单数居全市第一,软件信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破零提升到2.1%,吸引科技人才5700余名,街区人口焕新4%,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创新街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凝聚起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从公司、政府、社会等多元角度切入,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从企业侧看:要以治理模式创新匹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硬科技创新公司,其发展规律有别于传统公司,需系统重塑公司治理模式,不断接轨新理念、适应新需求。
注重未来趋势。认清了发展规律、抓住了创新风口,才能占据领先地位。科创公司高度依赖技术迭代,不能仅仅关注短期业绩指标,要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引领性技术变革新赛道。如英伟达不进行传统的KPI考核,而是通过关注“未来成功早期指标”来引导企业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决策,体现了科创公司对未来趋势的重视。
注重成本优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降低公司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科创公司要将成本优化作为公司治理内容,以成本优势不断颠覆传统行业、锻强竞争实力。如特斯拉非常重视推动公司成本结构优化,通过小规模试错、自主生产、回收利用和流程再造等手段,实现了公司成本的大幅降低。
注重协同攻关。科研团队深耕前沿科技,手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钥匙”,而企业面向市场生产,最懂产业和产品技术创新的需求。科创企业要与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把“学”与“产”链接在一起,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如海曙区的蓝卓科技与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开展协同技术攻关,打造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工业操作系统supOS,已集成4000余个工业APP,覆盖汽配、石化等30个工业行业,服务企业达5300家。
注重股权激励。科创公司智力资源密集,要采取动态股权激励等机制,建立公司与核心业务及管理人员的利益绑定机制,让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带动研发成果持续涌现。如华为的股权激励机制以“奋斗者”为核心,实施虚拟股票期权方案,形成企业和员工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
从政府侧看:要以制度供给创新匹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机制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政府制度供给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增值化的制度政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阳光雨露。
创新更有力的金融支持制度。科创公司具有“轻资产、少担保、缺乏抵押品”的特征,较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对此,海曙区设立“翠柏创新贷”,单列专项纯信用信贷资金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并提供实际利息50%的政府贴息补助,已为5家企业授信7550万元。但是,目前还缺乏创业失败政府代偿制度支撑。要积极探索担保基金制度,建立科学的追偿和核销机制,让创业者轻装上阵。
位于海曙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更科学的财政资金制度。科创成果的形成转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0到1”的萌发期、“从1到10”的初创期、“从10到100”的量产期。社会资本往往青睐见效快、回报高的量产阶段,萌发和初创阶段则更需要财政资金的介入。要创新“拨改投”“补改投”等模式,以国有投资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化“拨款”为“注资”,变“奖补”为“股权”,有效打通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导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
创新更贴心的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申请专利十分活跃的市场主体。保护知识产权就是支持创新创造,要着力在“快获权”、专业化、优服务上下功夫,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比如,海曙区设立“翠知创”知识产权赋能中心,创新探索专利快审、质押保险等工作,全流程支持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和落地,专利授权周期缩短至原有的四分之一,完成全省首单专利侵权风险责任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超46亿元。
创新更系统的人才培养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研一线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科技组织能力的管理型人才。海曙区聚焦“三支队伍”建设,大力招引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已集聚工程师人才1.3万余名,人才总量突破25万。要树牢“大人才观”,“不拘一格”引人才、育人才、评人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复合式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高质量人才。
从社会侧看:要以氛围营造创新匹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环境,实现技术先进性与过程包容性的有效协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应用到具体产业上。
海曙区制造业企业智能车间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供图
涵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与失败风险是一体两面、相伴而生的,成果的取得往往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大量试错来积累经验。甬江实验室的一面墙上,非常醒目地贴着“庆祝成功、庆幸失败”的标语。对于坚持创新、屡败屡战的开拓者,要科学认定容错免责,加强正向表彰宣传,让他们得到广泛尊重、免除后顾之忧。
优化“全链支持、热带雨林”的创新生态。科创成果实现“从0到100”的落地,需要贯通从创意到实验、从实验到产线、从产线到产品的全链条。要聚焦这一链条,搭建全社会支持创新的体系和生态,让创新成果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反馈、得到助力。比如,海曙区正在打造的创业工坊、产品中试服务平台、科创产品体验中心,就是围绕成果转化提供要件支撑,鼓励创客去做市场推广和评测,推动新创意在海曙区完成产品中试和产品体验,加快实现科创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
总之,新质生产力所决定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通过公司治理体系的优化、政府制度供给的创新、社会创新氛围的蝶变等多向发力,构建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和相适的发展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生产形态和社会状态,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