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45972/2024-64702 组配分类: 提案议案
发布机构: 江厦街道 发文日期: 2024-04-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关于推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4-07 15:16 来源:党建综合办公室 浏览次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其中要求“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消费者餐桌,其快速发展既顺应了需求侧的变化,满足了消费者对美食的多元需求,也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一、预制菜的基本概念

2022年6月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标准标号为 T/CCA 024-2022《预制菜》团体标准,正式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经过标准化、规模化以及流水化作业,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半成品或者成品菜肴。预制菜定义的明确,是表明中餐不断走向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标志性事件。在传统上,中餐只可意会的“少许”“适量”以及“煎炒烹炸”等复杂手艺,正在不断走向现代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流水化的工业生产。

标准把预制菜为以下几类:

- 即食/即热预制菜:已完成杀菌或熟制,开封后可直接食用或经过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

即食预制菜例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预制菜例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

- 即烹预制菜: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程度加工或烹调,可直接进入烹饪操作的产品。

- 预制净菜:对植物性事务进行预处理,清洗、切分、消毒、漂洗、去除表面水分等处理,对动物性食材进行宰杀、去毛、去鳞、去内脏、洗涤、分割等处理,再经预包装后储存、流通的产品。

二、预制菜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预制菜概念持续火爆。受居家餐饮需求迅速增长的影响,众多餐饮企业通过研发预制菜产品、推出预制菜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形式抢占新赛道,从而推动预制菜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加 。

(一) 市场规模与增长空间

近三年来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3-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以20%左右的高增长率逐年上升,在2023年达到5165亿元,在2026年达10720亿,我国预制菜产业有望发展成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二) 产业链与主要参与者

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型行业,产业链中游为预制菜生产和加工业,产业链下游是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数据显示,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2020年以来,随着餐饮外卖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因疫情催生的家庭端消费需求变化,预制菜C端迎来消费加速期,销量大幅提升,预制菜从餐饮后厨逐步走入家庭餐桌。

(三) 地方政策和行业标准

预制菜产业链条长,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转型、消费升级、创业就业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出台政策进行引导、鼓励和规范。

2022年以来,广东、山东、四川、重庆、福建、浙江、江西、上海、辽宁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内容主要围绕冷链建设、企业培养、税收优惠、人才培养、消费补贴、品牌打造、产业园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除了政策措施,从中央到地方,预制菜产业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2022年6月,中国饭店协会发布《预制菜品质分级及评价》和《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为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支撑;2022年5月,江苏省餐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江苏省餐饮协会牵头发布《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2022年11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十条》;2023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的通知等。

三、预制菜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预制菜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市场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长期存在、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融合不足、消费者认可程度偏低等问题与挑战。

(一)国家层面统一市场标准缺位

目前预制菜行业生产只有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缺少统一的产品生产、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等标准规范,相关企业生产条件参差不齐、生产工艺良莠不齐、产品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难以实现原材料追溯和标准化生产配送。因此,行业监管难度大,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时有发生,难以在消费者层面形成信任体系,进而制约了整个预制菜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国内的预制菜生产商以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居多,并且多数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部分企业在原料质量检验方面存在漏洞,导致受污染、变质的菜品原料进入加工环节。此外,错误的菜品加工方法也可能影响预制菜的品质和口感。

多项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大约一半的预制菜消费者,消费满意度并不高。消费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其次是菜品种类、口味、性价比、营养搭配等因素。

如江苏省消保委2022年2月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三成(29.03%)消费者关心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新鲜程度、制作流程是否干净卫生等,占比远超预制菜价格(19.48%)、购买后的制作成本与难度(19.19%)以及菜品品种是否齐全(16.37%)等其他因素。

(三)行业领军企业尚未形成

作为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国内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市场规模大、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的“大行业、小公司”的分散格局,市场仍旧处在蓝海竞争,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领军企业。在此背景下,物流成本和产品新鲜度要求等因素限制了企业产品配送半径,仅能覆盖一定的区间,市场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也难以满足我国各地域居民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从而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

《2022中国预制菜行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B端和C端的市场规模比例为8:2,C 端市场消费习惯培育有望不断扩容,预制菜行业市场容量广阔。随着预制菜打开C端大门,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消费者口碑和信赖至关重要。

目前,除了食品安全和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对预制菜观感和评价的负面因素还包括: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低、菜品种类单一、标识信息不详、性价比不高等。

消费者普遍认为,部分预制菜口味满意度较低且不及预期。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及菜品口味是否达到预期时,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的消费者甚至觉得“预制菜口味较差、不好吃”。

部分预制菜标识信息不详也是饱受消费者诟病的问题。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消费者在购买预制菜时都遇到了标示信息不明确的问题,包括未标注菜品名称及主要食材、未标注菜品分量、未标注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等。

此外,目前市场上的预制菜种类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选择需求。《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称,36.58%的消费者希望可以丰富套餐种类,有27.65%的消费者希望预制菜可以推出更多适宜不同家庭人数的菜品分量,19.13%的消费者则希望预制菜可以不用套餐形式,多推出一些招牌菜单品。

此外,还有调查显示,没有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的主要顾虑,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预制菜价格较贵,性价比较低”,该类原因占比23.39%。可见,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价格仍较为敏感。

四、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想法和建议

预制菜行业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和质量保障,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满意度。

为了解决预制菜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政府和行业应该加强对预制菜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二) 提高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预制菜生产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原材料采购、加工、储存和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 推动标准化

制定统一的预制菜行业标准,明确产品的质量要求、生产流程和检验方法,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四) 加强消费者宣传和教育

多渠道、多角度对预制菜行业进行正面积极地宣传,用事实说话,提高消费者对预制菜这个行业的认知,消除偏见,让他们了解如何选择优质的预制菜产品,以及如何正确保存和加热预制菜。

(五) 鼓励创新和技术升级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更安全、更方便的预制菜产品。同时,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政府层面,通过建立健全一套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或规划、加强本地和出口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监管,谋划区域产业布局,助力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企业层面,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从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产品创新、营养搭配、种类丰富等多维度加强投入。

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努力打造预制菜这一朝阳万亿级行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