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领导活动

区委书记徐强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4-03-04    浏览次数:    来源:海曙新闻网    文字显示:

今天,《浙江日报》刊发海曙区委书记徐强署名文章: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探索。

3.4tt.jpg

原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宁波市海曙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逻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探索水利、生态、科技、体育、艺术等多元化路径,精准赋能乡村振兴,村均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宁波第一,共富工作考核连续两年全省优秀。

“水利”赋能乡村振兴,让幸福在河湖荡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乡村振兴与水利密切相关,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特别是对于江南水乡而言,水利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治水优环境,引入与优良环境相匹配的产业,从而推动群众主动保护水环境,促进“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形成“由水而境、由境至产、由产及人”的氛围,让城里人有好去处、村里人有好收入。比如,海曙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从治水入手,实施全域治水攻坚行动,再到发展水岸经济,打造了“舟游古林”农文旅融合发展水上精品线,将沿线稻田花海、火车咖啡、太空农业等乡村景点串珠成链,并吸纳渔业社渔民为线路船员,2023年带动就业超500人,人均月收入增加约3000元。

“生态”赋能乡村振兴,让绿色在山林流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资源禀赋既是大自然的最好馈赠,也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底气。打好生态优势牌、走好绿色发展路,就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如何“点绿成金”?关键在于找准拓宽“两山”转换通道的具体路径,通过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品牌资源、项目资源、产业资源,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GEP核算、碳汇交易,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比如,海曙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的“两山”转化实践,承办国家级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并迭代生物多样性2.0版本。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试点,目前正积极对接落地宁波植物园(海曙山地园)项目,聚力发展大植物产业,带动四明山全域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让价值在田园绽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既是驱动农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把科技元素运用到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种粮大户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农业领域“机器换人”,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农业竞争力。比如,海曙以华东地区唯一的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为试点,打造“种植大脑+未来农场”应用场景,带动全域种质培育、产业增收,形成“樱花可食”“锦鲤可赏”等“五乡五最”农业品牌矩阵。水稻生产用工减少30%、节水10%,“甬优31”超级杂交稻亩产高达1020公斤,成功打破尘封11年的宁波纪录,创成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体育”赋能乡村振兴,让人气在户外涌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近年来,骑行、露营、滑板等户外体育运动快速“出圈”,广受消费者欢迎,也让体育赋能乡村振兴迎来发展良机。事实上,农村并不缺乏户外运动的场地设施,只是没有找到农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因此,可以把“体育+”作为催化剂,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开发户外运动产品,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用潮流体育项目提升乡村知名度,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吸引消费者打卡,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比如,海曙在集士港镇深溪村盘活厂房等农村闲置空间资源,打造泵道式“飞鸟”骑行体育公园,繁荣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业态,年游客接待量超30万人次,村集体农文旅收入同比增长3倍。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让精神在乡土厚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艺术振兴乡村大有可为。一方面是从“形”的角度出发,用艺术点亮乡村,延续村落文化肌理,保留乡村原有自然形态,结合村庄梳理式改造,打造一批民间博物馆,让乡村留得住乡韵、乡愁。比如,海曙大力建设都市文博区,涌现出杜岙美术馆、龙幽竹文化博物馆等17家富有特色的民间博物馆。另一方面是从“魂”的角度切入,深化艺术乡建,通过丰盈群众的精神体验,让群众享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比如,坚持让艺术从殿堂走向大众,举办丰富的文艺下乡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需求。2022年,海曙入选省首批“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区。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乡村振兴不能“脑袋一拍”,问需于民才能为民而兴。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必须把尊重农民意愿摆在关键位置,健全农民全过程参与机制,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广集民智,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让乡村建设真正为民而建、乡村振兴真正为民而兴。乡村振兴不能“如出一辙”,因地制宜才能美美与共。乡村振兴要立足村庄的产业基础、地理风貌、文化特色,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深度挖掘开发乡村可转化资源,推动乡村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嫁接引入新元素、新动能,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高效转变。乡村振兴不能“囿于一隅”,开放融合才能行稳致远。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不是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要立足全局、打破界限,通过生态、体育、艺术等IP赋能,培育生态农产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支撑。

【作者为宁波市海曙区委书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