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跨学科、跨学校……一场“头脑风暴”融入学科实践
时间:2024-12-13 15:27 来源:党建综合办公室 浏览次数:

12月12日,在宁波市翰香小学“修远智慧体验中心”,一群老师正围聚在一起,以跨学科项目化研修的形式,探讨如何解决种植区域的实际问题。

今年7月,宁波市翰香小学正式启用“修远智慧体验中心”。这座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学习体验场所,由智慧种植、玩转皮影、物联世界三个区域组成,将大劳动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等理念融入多学科实践。

其中,智慧种植区域主要关注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海曙区青蓝协作第十一组(智行真探社)导师柴曼丽告诉记者,由于体验中心位于学校行政楼5楼的阁楼,在这个位置展开种植会面临无自然光、无通风等现实原因,如何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与探索,为该区域提供行之有效的提升和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成果转化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教研经验,是此次“头脑风暴”的初衷与目标。

现场,来自海曙区青蓝协作第十一组全体成员和镇明学区教共体劳动组成员一起,分成三组,分别由三位协作导师带队,对智慧种植区域展开实地考察。他们之中有中小学信息老师、综合实践老师,还有劳动老师。

“我观察到,目前这里存在积水严重、排水困难、土质欠佳等问题,首先我想解决的主要是植物种植中的排水问题。”来自海曙外国语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老师沈庆锋和组员们首先观察到了存在的问题。“我留意到这个空间没有窗户,目前的设想是,尽可能通过科学化手段引入自然采光,例如开辟智能天窗、光导照明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等。

”来自广济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老师狄勇和组员们提出了他的设想。另一组的协作导师,来自石碶街道实验小学的王富荣老师则和组员们注意到,植物总体缺少养分供给,希望打造一套自动化浇灌或养分补给系统,来自集士港中心小学的傅新宇老师随即提议,可以借助编程、物联网等技术。

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陈振总表示,项目化研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多科学融合之下的项目化研修,为整个过程提供了“更强大脑”,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们“面对面”交流,在实景研修中迸发出了更为多元、开阔、深层的新视角。

实景研修之下,三个组也在现场搭建出了颇有想法的方案,有的直接现场搭建了智能天窗实景模型,配备有光感开合、雨量感应功能;有的则撸起袖子开干,为种植区依次铺上控根器、陶土、土工布、泥,依托其透气性强和排水性,有效防止根系因积水而腐烂,后续还将把椰壳稻壳花生壳与草木灰、土壤有效配比,将种植区土壤更新迭代,保证土壤疏松并有效锁住养分;还有的则现场编程,搭建出了自动浇灌和养分补给系统,可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和土壤湿度,驱动水泵吸水自动浇灌……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已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海曙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巨开告诉记者,像这样跨学段,跨学科、跨层级教师聚在一起,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修模式,相较于传统研修方式,更能调动教师的学习内驱力,也有助于推动教师们的多路径成长发展,希望以“发展共同体”为载体的研修,能进一步引领教学教研与校园建设探索,推动教师理念更新,带来更多新的智慧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