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73699663X/2024-86106 | 组配分类: | 人大建议 |
发布机构: | 区人社局 | 发文日期: | 2024-10-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陆旦丹代表:
您在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支持企业自主引进培养人才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发展归根到底比拼的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我区持续关注企业人才引育留用工作,进一步把政府端、企业端、人才端有效衔接起来,推动企业从“要我引才”向“我要引才”转变,助推人才引育和企业发展。
一、强化企业引才政策保障
一是夯实企业引才奖励。2022年我区出台《百创汇海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荐才奖励额度,扩大“猎头”引才补助受众面,对引进人才通过我区申报入选各级人才工程的,最高给予100万元的奖励;用人单位使用“猎头”服务业务全职引进人才并通过我区申报人才工程且通过省级资格审查的,最高给予100万元/人的补助,有效提高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
二是扩大人才支持范围。根据我区现行人才政策,入选各级人才工程的项目最高可获得200万元的区级奖励,除此之外,对博士、硕士、正高、副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年薪20万以上等高素质紧缺人群给予最高3万元/人的引进资助。
三是鼓励人才成长升级。依据当前全市统一的本土人才升级奖励政策,经自主培养升级为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的分别给予3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自主成长升级入选国、省级人才培养工程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我局开展“百川汇海,来曙有WEI”服务年系列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周、人才招引月、活动举办季、政策补贴年四个方面,搭建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平台,全力营造浓厚的引人、聚人、留人氛围。面向我区大优强、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开展四场区级重点企业人才政策推介会活动,东海集团、寰采星科技、工研院、智研院等30余家企业参与。
二、支持企业留才用才举措
一是规范人才特殊遴选程序。根据百创汇海人才集聚实施细则文件相关要求,完善百创汇海遴选机制,分别对符合遴选条件的人才分别开展简易评审、直接认定、一事一议三种特殊评议程序,为特殊人才开辟更便捷的评审通道,同时纳入百创汇海项目并给予资金资助。
二是促进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全面推广技能等级认定新模式,鼓励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认定。指导企业灵活设置考核方式,评考权重由企业结合实际自主确定。指导等级认定企业建立职业技能等级津贴制度,对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职工给予一定的技能津贴。全力支持社评机构和认定企业开展等级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区内有79家等级认定企业,14家社会评价组织。共计开展等级认定150批次,参加考核人数7376人,合格取证为6231人,其中初级721人,中级4454人,高级1056人。开展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引导企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倡导技术工人待遇、晋升与学历、技能等级相协调,推进技术工人长效激励机制。
三是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在工程领域实现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可通过单独申报通道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证书。加大力度向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开展工程系列中级职称企业自主评价试点工作,当前全区共有专业技术自主评价企业5家。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职称评价模式、标准和方法,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引导人才深耕业务、潜心研究,多出高质量成果,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动能。
三、畅通企业人才成长渠道
一是开展多领域企业家培训。在区委人才办的领导下,组织辖区企业参加“梅园论剑”、“长三角高端人才合作论坛”等活动,邀请光辉国际、博才康济等长三角企业高管做现场授课讲座、互动和交流,帮助企业更好的建立和疏通人才的引流渠道。分批次举行“大优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推介交流会,结合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对接交流,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更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协同省市各级人力资源协会,组织辖区内人力资源企业参加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国内境外)研修班、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人力资源机构中层管理岗位能力提升班等主题培训,切实提升企业人资能力。
二是建立项目容错机制。面向“百创汇海”人才项目,项目资金向用人单位充分授权,资金使用由企业单独建账、自主管理,积极“鼓励创新”,同时“宽容失败”,在资金拨付时,不设额外门槛,人才只要按照公告要求和申报书指标内容开展项目研发,经费规范使用,都能得到资助经费。
三是创造人才乐业氛围。做好各层级人才相应人才补贴政策的落实和跟踪服务工作,新引进应届本、硕毕业生本地无房的可享受最高3万元的租房补贴,购买首套住房的可享受最高8万元的购房补贴。经人才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在甬就业的,根据其人才层次可享受15万元-300万元安居补助、20万元-60万元购房补贴、一对一咨询服务就医绿色通道、子女择校入学、人才落户等人才政策。推行“人才码”提供电子人才身份凭证,集成人才服务,推进业务跑零次、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便利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提升人才粘性与服务满意度。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恳请您继续关注该项工作,并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