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海曙产业工人

今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关注海曙产业工人——来自雅戈尔集团的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办人何先撑。
原文如下:
走近产业工人
坚守制衣“毫厘之间”
■ 何先撑 浙江宁波 制衣工人
每年10月,是新季羽绒服试样定型阶段,这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我和16位小伙伴全身心投入。
今年是我走上制版之路的第20年,目前在雅戈尔服装控股有限公司工作。还记得20年前,第一次接触制版手艺,师傅抛来一件风衣,让我学拓版,要求每一条线段都跟原衣一模一样。在此之前,我当了4年手工裁缝和车工、3年熨烫工,还有1年样衣裁剪工,最难的却是制版工作。当时,我把花了3天才制出的版样交给师傅,师傅竟拿出了公分尺,测出了两毫米的差距。我心里一紧,拿着被打回来的版样,默默记下师傅说的话:“制版师的水平,就藏在小数点后几位数字的变化中,毫厘之间都马虎不得。这也是同一款衣服,打出不一样版型的原因。”
两个袖子、两个前片、两个后片,看似简单的组合却是一件衣服舒适和平衡的关键,而想要达到舒适度和平衡性,精确度是制版师不懈追求的标准。
制版师靠“尺”为生,但又不能时刻依赖手中的尺。因此,我把逛街当作“找茬”的机会,经过一番钻研,我的眼睛就是“标尺”,误差成功缩小。从3.2厘米到2.8厘米,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制版上的创新没有捷径可走。一毫一厘的改动,都是靠时间反复试验。比如,茄克领口由3条布块拼接而成,制版时需要分开调整,先试分割线的那一片布条,将它往上移1厘米进行打样,没达到效果的话,再移动,再打样。
这几年,我在行业内小有成就:主持企业旗下6大品牌版型建立的开发项目;完成《茄克翻领的结构和工艺制作研发》课题项目,每年产生经济效益可达到5000万元;编写省职业技能鉴定《缝纫品整型工》评价标准……
现在,我吃透了师傅的教导,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并有幸成为浙江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办人和宁波市何先撑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但在我心里,制版师始终是一个常学常新的工作。这也时刻提醒着我要坚持参与一线打样,适应多变的材质和款式。
(本报记者 窦瀚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