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旅游新玩法,年轻人爱上“菜市场旅行”

宁波日报记者孙佳丽 全媒体记者崔宁
“不会只有我,出去旅行喜欢逛当地菜市场吧!”苗苗就读于宁波一所高校,平时喜欢旅游,尤其喜欢逛当地的菜市场。她的手机里,有南京科巷菜场、杭州大马弄、北京三源里等网红菜市场的照片。
同苗苗一样喜欢打卡菜市场的年轻人很多。纵览各大社交平台,“菜市场打卡笔记”“菜市场收获记”“菜市场漫游指南”等话题点击量颇高,“菜市场旅行”已然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小小菜市场,能抚凡人心】
下午4点半,联丰菜市场开始涌入大批前来采购食材的顾客,年轻面孔不在少数。
记者遇到了正在宁波citywalk的大学毕业生小梁。他计划在工作前放肆玩一回,于是从安徽出发,一路玩到了宁波。
“我喜欢漫步在街头小巷,流连于商贩之间,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寻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菜市场能满足我的大部分需求。所以,每到一座城市,我就要去打卡当地的菜市场。”小梁说。
作家汪曾祺曾说,到了一个新地方,他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想来,年轻人在打卡菜市场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这种“生之乐趣”。
【年轻人与菜市场的双向奔赴】
当年轻人走进菜市场,菜市场也敞开怀抱,主动拥抱年轻人。
曾经,菜市场总给人一种“脏乱差”的印象。但如今,全国有不少传统菜市场走上突围之路并强势破圈,打造兼具烟火气与时尚的新型集市,成为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记者走访发现,有些菜市场虽“蜗居”于老旧小区间,却已通过基础设施改造、数字化赋能、环境卫生管理等方式,实现华丽转型。
“目前,我们菜市场日均客流量约1300人次,年轻顾客占到三成。”海曙区高塘菜场相关负责人表示,菜市场正联动社区、企业等开展各类适合年轻人参加的互动活动,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菜市场,看新变化。
经营者也在花心思揣摩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需求甚至消费心理,想要实现“流量变现”。
2个月前,“尤姐水饺”入驻联丰菜场。“这里环境好、地理位置棒、客流量大,年轻人还多,我开始琢磨怎么吸引年轻人,最后决定开发新品饺子皮。”经营户尤女士说。
在她的摊位上,火龙果、菠菜、南瓜等口味的饺子皮,配上每天新鲜做的肉馅,包出来的饺子五颜六色,既好看又好吃,吸了不少“年轻粉”。还有些年轻游客特意加了她的联系方式,想吃的时候就请她寄点。
【让菜市场成为城市新地标】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游客表示“旅行时有去当地菜市场的习惯”“菜市场是城市很好逛的一处地方”。
他们坦言,逛菜市场,可以“贴近本地人的生活,能获得一份浸透人间百味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宁波东海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汪雅对“菜市场旅行”的流行,并不觉得意外。她认为,这是供给与需求双发力的结果。
从需求端看,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旅行的重要意义。菜市场不仅有烟火气,还很有性价比。对于追求高性价比消费的年轻人来说,颇具诱惑力。
从供给端看,菜市场已分化出“市场+餐厅”“市场+文旅”“市场+政务”等多种模式,更加有人文气息,更加智慧化、多元化的菜市场消费场景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年轻人的青睐。
一些菜市场甚至成了当地城市的地标,例如拥有七彩饭、舂鸡脚、烤乳扇等小吃的昆明篆新农贸市场,被演唱会经济带火的衢州松园菜市场,触及年轻人“知识盲区”的普洱五一市场,还有桂林黑山早市、深圳荷花菜市场等。
“宁波的菜市场有发展潜力,但想要成为城市新地标,还需要从产品质量、人文关怀、业态布局等方面下功夫。”汪雅说。
她认为,严格控制商品质量,建立全程可溯源的监管体系是“底线”,同时菜市场在考虑设计和布局时,要注重打造年轻化、多样化、时尚化的内容和业态,形成社区型社交平台,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提升顾客黏度。
一位业内人士提醒,在“菜市场旅行”热潮中,朴实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容易被商业化所稀释。但亲切感和烟火气才是菜市场的内核,只有守住淳朴的初心,把“流量”变“留量”,才能让菜市场成为城市“人气”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