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央媒关注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

近日,新华网、《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网三大央媒,在报道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创多项历史新高背后事迹时,点赞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的创新融资“打法”。
以下是原文节选:
两手发力拓宽融资
水利工程公益性强,特别是重大水利工程常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盈利能力弱等特点,常遭遇投融资“堵点”。数以万计的水利项目开工建设,资金从哪来?
“一方面,各级水利部门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另一方面,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积极争取金融信贷、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张祥伟介绍。
2023年11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顺利获得当地发改部门批复,正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该工程是保障宁波中心城区防洪安全的关键性屏障,概算总投资54.2亿元。
推动工程早日开工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据介绍,该项目融资采用了1家政策性银行和6家商业银行组成的“松散型+紧密型”银团贷款模式。截至2023年10月,项目成功获批银团贷款50亿元,包括农发行贷款26亿元和以建设银行为首的6家商业银行贷款24亿元。
在谈及如何取得众多银行的鼎力支持时,海曙区水利局局长谢飞红总结:“最根本的是形成了‘水利为民’的广泛共识,‘跳出’水利‘谋’水利,利用沿山干河作为水路大动脉的资源集聚效应,做强了项目融资优势。”
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的创新融资“打法”,是浙江“两手发力”扩大水利有效投资的缩影。在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以“金融工具+专项债”模式,解决群力、石龙围整治项目资本金7.2亿元;在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将继光水库30年特许经营权出让县级发展集团融资6亿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各地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水利建设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是水利建设投资再创新高的重要保障。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2238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5451亿元,占全国落实投资规模的44.5%,较“十三五”年均提高22.5个百分点。
“水利建设投资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较快增长,说明全社会看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水利工程和项目投资,认为这些项目有一定的收益回报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郭丽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