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海曙资讯镇(乡)街道动态

【海曙】读千年海曙丨凌云梵迹 俯指三江:天封塔的传说

发布时间: 2023-09-12 10:46:04   浏览次数:      来源: 江厦街道    

海定波宁,沧海为曙。千年海曙,山水形胜、钟灵毓秀,群贤辈出、名人云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泱泱三江水到潺潺六塘河,从延绵的四明山到玲珑的独秀山,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王安石、史浩、王应麟、张苍水、万斯同到全祖望、赵叔孺、袁牧之......千年海曙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就像一座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即日起,海曙区全媒体中心联合海曙区社科联推出曙哲社科视窗——“读千年海曙”系列文章,带您走进千年海曙,回味城市历史,探寻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年(695),完工于“万岁登封”年(695-696)。取了年号的各一个字,命名为“天封塔”。据考古发掘,天封塔的塔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这或是重新择址兴建,而非在旧塔基础之上重建。至于塔基之上的塔身部分,因历代多有兴废,建造年代应该更晚。  

在唐代,日本派遣唐使,船入甬江口,便可以看到天封塔,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使者、僧侣、商贾,在船甲板上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明州到了!大唐到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天封塔就是海上丝路上的航标。唐宋时的明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故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天封塔下有天封讲寺,后汉乾祐三年(950),开始修建天封塔院。宋大中祥符三年赐额天封院。同样毁于建炎兵灾。绍兴十四年(1144),太守莫将重建。僧宏智为记。嘉定十三年(1220)又毁,后废为民居。《宝庆志》列为废寺。寺院的兴废与塔一样。在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塔被火烧后,塔院也从此衰败。  

1956年8月“八一”强台风入境甬城,天封塔身巍然屹立。在1957年维修中,发现塔顶有五代吴越王钱(弘俶)铸造的青铜舍利塔一座,落款“乙卯岁记”(955)。20世纪60年代初,天封塔的原管理机构宁波古物陈列所,改名为“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塔区正式对外开放,时门票为“两分”。    

1984年6月,宁波市考古研究所对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塔基是宋代的,地宫是没有开封过,从二百余斤出土古钱分类,有四十多个品种,最早是“秦半两”,最迟是“绍兴元宝”;第一、二层是宋代原物,古砖印模铭文为“甲子年”“甲子年孔安仁”和“乙丑塔记匝”,它是绍兴十四年、十五年建塔年代,与《四明谈助》记载,“其下二层(成)固其旧”相符合。其中有稀世珍品“浑银镏金地宫模型”,高49.6厘米,宽34厘米,厚24.7厘米,呈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外缘棱角突兀,雕饰精美。这座艺术品对研究宋代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都有重要参考值,据地宫出土石函函盖上的文字记录,这些都是由当时居住在都税务前界生姜桥西的赵允和他的妻子李氏四娘一家所捐造的,捐造了“浑银地宫”、雕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和阿难、迦叶共五尊像,又施舍了绢五匹。    

现在塔前还有一个塔刹,塔刹是装在塔顶上的,分为三层:最下层的叫“覆钵”,是元代的遗物;中间一层扁圆形,形状如珠的叫“宝珠”,最上面一层如碗,叫“承露”,意为承露水用的,这两件是清代的遗物。  

因为天封塔在宁波城中是标志性建筑,所在以老百姓当中就有许多的歌谣和民间故事传说。  有一年,镇海招宝山外出了一条兴风作浪的鲨鱼精,从此使宁波经常遭受水淹浪打,极不安宁。那时,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见鲨鱼精作恶,非常痛恨。一天清晨,他忽然见四明山顶金光闪闪,于是就爬上山顶,一看,原来是一颗鲜红鲜红的宝石在那里闪光。于是他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这颗宝石凿成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珠。就在这一天,那条鲨鱼精又来兴风作浪,水淹宁波城。老石匠从四明山下来,拿着这颗光彩夺目的宝珠,鲨鱼精一见这利剑似的宝光,就往海底逃遁。而这宝光最后杀死了它。霎时间,江上波宁浪静,海水也退走了。老石匠决心要在宁波城中心造一座塔来保存这颗宝珠。老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前来参加。搬石块、运沙泥,日日夜夜地干。造塔的工匠把泥沙一袋一袋的装起来,造一层塔,堆一层沙包,第二年塔造成了,就将这颗宝珠安放在最高的一层。从此这座塔和塔上的宝珠作为镇邪之物了。  

还有一个关于天封塔定风珠的传说:  

远在东海边岩崖峭壁上的千年蜘蛛王,在海滩上捡到了一颗由东海龙王的幼女所遗忘的一颗定风珠,龙女携带龙宫中的宝物出来嬉戏,原想凭宝物,所到之处没有风浪,可尽情戏耍,不料竟遗忘在沙滩上。千年蜘蛛王见到如此宝物,就爬向海滩,攫取了这颗定风珠。它想住在东海边上悬崖峭壁,但终非久留之地,听说宁波城内有座天封塔,何不到那里去安身。像螃蟹般的躯体,抓起个圆滚滚似核桃大的定风珠,来到天封塔顶端,定居下来。    

倪象占《鄮南杂句》诗云:“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七级穿。两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诗中所说的,地影还同七级穿,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地塔”。老宁波会跟你说,宁波有个天封塔,你知道吧,但宁波有个地封塔,你就不知道了?解放南路和开明街交叉口,形成一个三角形,老百姓就叫作三角地,雅称“龙舌尖”。从小梁街开始,大梁街、新街、新寺后、新寺大街、寿昌寺巷、纺丝巷,一层一层正好七层,像一个宝塔,所以闻性道有一篇《地塔说》的文章描写这一神奇的地形。全祖望《湖语》里这样赞叹:伊平远之流泉,忽有时为周髀之合妙,一股与一勾,竟参三而鼎立。且极神奇之巧幻,又如南箕之不翕,当其忽焉而申,疑云气之可接也。”现在一些老地名没见得有,但小梁街、大梁街、新街、柳汀街、县学街、大沙泥街,这样一来也有这么七层,大致的轮廓是在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