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徐慧琳 通讯员夏自元
日前,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全国双拥办发布了第四届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名单,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榜上有名。
刚得知获奖消息时,孙嘉怿正在外边忙着把修复好的烈士遗像送到他们亲属身边,“‘最美拥军人物’这个荣誉很高,接到电话时倍感突然,我觉得这个奖属于‘烈士寻亲志愿者’这个群体,更属于烈士亲人们,他们才是最拥军的人。”
到访过712座烈士陵园,足迹遍布7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区,建起有3万多位烈士的信息数据库,为1338位烈士找到家人……这就是孙嘉怿发起的“我为烈士来寻亲·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10余年来,她和志愿服务团队坚定地走在帮助烈士“回家”路上。
“‘我为烈士来寻亲·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全国烈士寻亲志愿者的共同项目,属于大家的荣誉。”拿奖后,孙嘉怿在朋友圈写下如此感言,同时也鞭策志愿者,“我们是志愿者,褒奖可以有,但是初心不能变,我们都要认清自己,为什么做这个,要向第一代烈士寻亲老师学习,守得住平淡枯燥,对得起良心底线,为烈士寻亲是我们共同的志愿选择,我们一起合作努力,坚持下去!”
“我为烈士来寻亲·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因何缘起?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从小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2008年,孙嘉怿参加了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在结对帮扶中,她经常帮老兵们在网上查找战友安葬地等信息。她发现,很多烈士的信息里都没提到具体安葬地,这导致很多烈属找不到烈士安葬地,无法去祭奠,而许多烈士墓也无亲友祭扫。
出于对英烈的崇敬,之后,孙嘉怿有空就会去烈士陵园祭奠,甚至在去云南蜜月旅行时,带着丈夫一起走访了边境沿线的10多座烈士陵园。每到一处陵园,她都会将烈士墓信息拍照分享在网上,“说不定会有烈属看到,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在旅行路上到烈士陵园走走看看,为长眠的英烈们送上一束鲜花。”
2017年3月,孙嘉怿结识了陕西咸阳的志愿军后代黄军平,他从朝鲜拍摄带回了一万余人的安葬于朝鲜的志愿军英烈名单,因为他去朝鲜寻找牺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大伯黄建国但是没能如愿。
“我在找我的亲人,他们的家人是不是也在等待自己的亲人?”黄军平跟孙嘉怿商量,能否把这些烈士资料做出来,为他们找到家人。于是,他们在微博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活动。
刚开始的寻亲之路并不顺畅,籍贯不详、番号不详、重名人数众多……这一万名烈士要怎么寻亲?孙嘉怿在网上招募了20多位志愿者,用最笨的方法,先从每一帧的视频中截取名字收集到表里,再去中华英烈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数据库中双向比对,“我们一开始就做出了1000多份烈士资料,都是按照省份、城市分开发布的。”孙嘉怿希望能引起当地人注意。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庞大、详实的烈士信息数据库被搭建起来,孙嘉怿也逐渐意识到数据信息化、系统化在寻人过程中的重要性。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吕卉来到海曙向孙嘉怿了解项目情况,在深入调研后,她将“推进烈士陵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递交到全国两会,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关注。2021年年初,“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烈士遗物、书信证件存在破损严重等情况,家属急切盼望修复并做保护处理,想要修复就得有专业技术。机缘巧合之下,我得知了宁波财经学院有个专业的学生,专门学习文化产业管理,有专业技术。”就在2021年暑假,孙嘉怿联合该专业的大学生一起发起了“我为烈士修遗物”的子活动,帮助烈士亲属修复烈士遗像、烈士证件、烈士书信等,让亲属与烈士有机会跨越时空再“重逢”。
坚持多年,孙嘉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和她在一起。如今,他们已经是一支由400余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孙嘉怿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团队里面有细分10余种内容工种,包含了拍摄陵园、信息采集、信息比对,等等。”
帮助烈士寻亲的道路,孙嘉怿就没有停下脚。“目前,根据全国搜索需求,我们正在着手‘战地青春·烈士遗像修复计划’,专业老师通过亲属描述进行绘画,再用AI技术修复遗像,也可以是根据亲属提供的普通照片,形成烈士军装照。”谈及计划,孙嘉怿想要组建一支“00后”红色宣讲团,让更多人听见遗物背后的故事。“我代表了第二代烈士寻亲人,从第一代烈士寻亲人手中接过接力棒,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项目,希望更多‘90后’‘00后’甚至‘10后’的年轻人加入,利用抖音、B站等媒体矩阵,扩大线上传播范围,把英烈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在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上,“我为烈士来寻亲·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被推选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8月1日晚,“闪亮的名字——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发布仪式”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12频道(社会与法频道)、第7频道(国防军事频道)和第1频道(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电视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