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头条

美丽海曙下笔“青绿”长卷——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发布时间: 2023-08-15 10:46:07   浏览次数:      来源: 海曙新闻网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一汪月湖、山水城乡。作为一个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等区域空间形态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区,海曙区汇聚了山、水、林、田、湖等各类生态地貌。近年来,海曙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生态示范创新引领,用绿色呵护城乡,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保护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两山”转化有效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良好生态成为海曙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去年,海曙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上,海曙区又成功获评2022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区(市、县)。值此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记者寻迹城乡,探访美丽海曙下笔描绘“青绿”长卷的故事。

378cd42c-5c0b-4067-9162-309081a94908size_w_7952_h_5304.jpg

胡玉明/摄

生态环境向“优”而行

初秋的海曙,天蓝云净,空气澄澈。从市区高空眺望,远处的建筑、山脉清晰可辨。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令人心旷神怡。优美环境的背后是海曙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的砥砺行动。

空气质量,事关每个人的呼吸。近期,一年一度的“体检报告”正式发布,2023年上半年,海曙区PM2.5浓度为20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排名保持全市第一,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0.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就是守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巩固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今年以来,我区全面铺开VOCs治理攻坚战,完成326家涉VOCs企业的信息调查,形成分级分类的一库一图;建立VOCs总量新增和削减一本账机制,充分调动属地乡镇、街道积极性,挖掘区域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项目潜力,上半年共收集减排项目11个,合计减排量19吨;针对机动车等移动污染源,海曙启动柴油车治理攻坚战,完成鼓励柴油车提前淘汰工作方案制定,确定一站式服务受理点3家,共受理补贴申请28辆……一连串可喜数字的背后,是海曙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生动写照。

cc3a18dc-31d7-469a-a3b5-971215df1afdsize_w_3226_h_2151.jpg

金伟荣/摄

坚持“生态优先”,离不开一项项美丽改革和创新的加持。在海曙工业碳管家平台上,小小一张监测图,红橙绿指明高中低三类碳排放企业,方寸间实时监测区域上百家企业水、气、电等多维能源数据;针对秸秆焚烧这个“老大难”,海曙利用“城市环境眼”场景应用实现对面源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向相关部门准确告警推送246起;通过重点打造的“无异味园区”场景应用,提升海曙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异味综合管控水平,化“邻避”为“邻利”,园区异味超标告警和相关信访投诉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无异味园区”整改案例更是成功入选七张问题清单省级典型案例库。

“蓝天白云”成为海曙常态,少不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海曙区充分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环保主题节日,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播种生态绿色理念;搭建“生态环境议事厅”“环保大讲堂”等议事平台,构建政府+企业、政府+群众的良性沟通机制,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海曙始终坚持把群众‘可感’作为建设美丽海曙的基本路径,把群众‘有感’作为检验美丽海曙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以生态文明建设实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陈良材/摄

多样生物向“好”而生

去年,在全市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中,龙观乡生物多样性体验馆的活动让不少市民直呼“不过瘾”“还想再去”。这几年,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曙龙观乡成功“出圈”:授牌“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入选全省、全市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

海曙四明山区域面积35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近2/3, 区域内生态资源丰富、物种品类繁多,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宝库”。以龙观为圆心,海曙做足生态文明创建长板,主动开展四明山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助力四明山区域乡镇共同富裕。

d29e4bcf-6ee3-4f36-b449-87b887fef211size_w_6720_h_4480.jpg

结合“精特亮”创建工程,海曙区重点打造龙观“1+N”多层次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馆,并入选了浙江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不仅如此,海曙区启动制定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标准体系,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建设“蕨类绿道”“中华水韭池”“鸳鸯湖”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型基地20多处,安装人工鸟巢、人造灌木丛、“昆虫旅馆”等300多个,为林间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去年,在四明山环线公路安保工程雪岙路段施工前,还将100多株珍稀植物转移到宁波植物园迁地保护。

不单单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龙观乡已将生物多样性“友好”理念融入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等方方面面。根植友好元素,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社区、村庄、景区、学校等为主体的城乡各类生物多样性友好单元,推进“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加快向“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拓展。

2250a568-2db9-4601-848c-8f020ff07009size_w_4000_h_3000.jpg

如何“生态共富”圈不断扩大?海曙通过探索和培育“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旅游研学”“生物多样性+文创经济”“生物友好保护+生物经济”等产业,不断推进和深入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老百姓既能看到“绿叶子”,又能鼓起“钱袋子”,助力四明山区域乡镇共同富裕。

去年,海曙区通过引入省一级中华蜜蜂繁育场,充分发挥“甜蜜产业”优势,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以蜂业为核心、农业公司为纽带、基地和蜂农为基础的蜂产业联合体,推出蜂蜜酒、蜂蜜醋、蜂蜜饮料等蜂蜜衍生品,促进蜂农年收入增加20%以上,并发展带动30余家专业养蜂户,其中规模以上(30群)养蜂户7家,同时已有5个行政村与易乐达农业科技公司签订了蜂产业合作协议。

海曙区还积极培育“杖锡樱花”特色产业,通过“樱花+”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先后推出插花装饰、樱花茶、盐渍樱花、樱花酱等一系列衍生产品,构建樱花共富圈,实现了农户收入每亩近万元,让樱花成了当地的致富花。

清源溪的“蛙部落”、磻溪村的“萤星海”基地……如今在海曙,具有生物多样性元素的网红打卡点达20逾个,创意文旅活动相继开展,文旅产业链壮大延伸。

6f9de1c3-9167-477d-a1af-a0f736e9a871size_w_5665_h_3777.jpg

零碳发展向“绿”转型

今年6月,章水镇“云上樱花”共富工坊生产的“干燥樱花”产品经宁波浙东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专业机构核算、认证后,获得了全国首个樱花产品碳足迹证书。

现购买章水镇“干燥樱花”产品的消费者会发现上面多了一张碳足迹为3.57kgCO2e/kg的碳标签,展示了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能够更直观地向消费者传达低碳产品理念,引导消费者形成低碳消费意识。

除了在樱花农产品碳标签上大做文章之外,章水镇早在2018年启动光伏发电统一布局,按照集中联户、以村带户等形式集中安装家庭屋顶光伏,不但利用水力发电持续供能,还紧跟时代潮流,以建设零碳乡镇为切入点,打好环境保护持久战。就在去年,章水镇还列入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创建试点名单。

在四明山东麓的龙观乡,一幢幢崭新的新农村楼房屋顶上,深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龙观乡分布式光伏建设工作始于2015年,目前已建成李岙村、大路村、龙谷村、雪岙村 4 个整建制光伏村,2022年底光伏新能源推广普及率达到 100%。

走进村庄,随处可见“光伏发电”的踪影。当村民坐在智慧座椅上晒太阳时,手机还能放在座椅上进行无线充电;如果太阳过晒,头顶的太阳伞还能完成自动开伞。到了夜晚,光伏路灯自动照亮村民家门口的小道,为他们护航。更大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上,以李岙村为例,全村362户居民每户每年可免费享受600度电,每年售电还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余万元。

推进整乡光伏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林业碳汇提升……随着一项项低(零)碳举措的实施,“零碳共富”成为龙观乡最具有辨识度的品牌。

5a765b56-d729-4899-be70-72c83b12870fsize_w_2362_h_1363.jpg

忻之承/摄

章水镇、龙观乡是海曙区打造低零碳基本单元的实践地。近年来,海曙区持续打通低碳渠道,创建了具有低碳能源发展等特色亮点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不断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目前,章水镇、龙观乡、李岙村、高桥镇新桥社区、南门街道万安社区等2个镇(乡)6个村(社区)入选省级低(零)碳试点单位,总数列全市前茅。

“低(零)碳乡试点创建是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探索低(零)碳建设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工程,创新低碳治理机制,宣传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模式。”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为妆点美丽中国,海曙区将持续用“两山”理念擦亮生态底色,让美丽生态融入城乡发展,努力把试点变亮点、化颜值为价值,书写更好“绿色答卷”。

(全媒体记者周唯轶 徐慧琳 通讯员陈凯 张晨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