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定波宁,沧海为曙。千年海曙,山水形胜、钟灵毓秀,群贤辈出、名人云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泱泱三江水到潺潺六塘河,从延绵的四明山到玲珑的独秀山,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王安石、史浩、王应麟、张苍水、万斯同到全祖望、赵叔孺、袁牧之......千年海曙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就像一座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即日起,海曙区全媒体中心联合海曙区社科联推出曙哲社科视窗——“读千年海曙”系列文章,带您走进千年海曙,回味城市历史,探寻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没有它山堰,就没有唐代三江口的明州城?
2015年10月,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千年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它山堰,看起来其实很不起眼,但可以说,没有它山堰就没有三江口的唐代明州城。他在宁波建城史上的意义至关重要,所以它山堰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也并不逊色。
唐长庆元年(821),这一年对于宁波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当时的行政长官刺史韩察将州治迁到三江口,修建了子城。或是因为迁州治的影响,三江口的人口大增,自然引水入城,成了迫不及待的问题。而且涨潮时,咸潮可以上溯至平水潭(鄞江镇以上3公里左右)。引水、阻咸、溢洪,这是一个大问题。“溪通大江,潮汐上下,清甘之流酾泄出海,泻卤之水冲接入溪,来则沟浍皆盈,去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
唐太和七年(833年),王元暐做了鄮县令,首要任务便是建设樟溪引水工程。设想是这样的,在樟溪入江的山口建筑一道拦水坝,然后开挖一条新的引水渠把淡水引入南塘河,使得平时的樟溪水三分入江,七分入河。等到洪水期到来时,樟溪水则七分入江,三分入河。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在哪儿选址,如何筑堰呢?至正《四明续志》中说:“唐太和七年,邑令王侯元暐相地之宜,以此为水道喉襟之地,规而作堰,截断潮汐,导大溪之流,自堰之上,北入于溪百余丈,折而东之,经新安、许家,会普宁寺前小溪,唐家堰、新堰面,此前港也。自普宁寺东分流,北入惠明桥经仲夏此后港也。”王元暐看地势,发现鄞江西隅有小山凸起,与对面诸山夹流,两山相距不过百余米,山脚岩石裸露,又有石趾可凭,天然门记。因此就地选址筑堰于此。现存的它山堰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
王元暐修了它山堰后,为保证洪峰时刻的分水,他又在南塘河上设置了洪水湾、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分段行洪,“涝则决暴流,旱则纳淡潮,诚两利之制也”,以保障南塘河有合适的水量流入明州城内。
它山堰的边上,就是它山遗德庙,庙的大殿中供奉的就是王元暐,两边是“十兄弟”,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也有矮的,有和尚,也有匠人。这或是雕神像的工匠发挥巧思的时候,也是一种图腾式的雕塑,一如八仙组合,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包含了社会各阶层的人员。可见它山堰不光是县官老爷一个人的功绩,而且是广大百姓人人参与的功劳。
1973年,在西班牙国际水利大坝工程会议上,我国水利专家张光斗教授着重介绍它山堰的建筑规模,水利功能及其在水利史上的作用,得到各国水利专家的好评,并由此引起全世界对我国古水利工程的关注。
在1995年,文物部门维修它山堰时,请了专家进行了测绘。主持这次调研的清华大学水利学院沈之良教授惊讶地发现,这座千年古堰竟埋藏着四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第一,它山堰的堰底向上游作5度倾斜,由于这一最合理的倾斜度,使堰体水平抗滑的能力提高了一倍,而这一科学的倾斜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才被研究出来的。
第二,堰体并不像一般古堰那样有相等的厚度,而是采用现代水工理论指导下才采用的那种变厚方式,形象地说,堰的形状有点像橄榄,河床中央最厚处有3.85米,而两翼逐渐减薄到2米。沈先生计算后大吃一惊,这种方式竟使堰坝的刚度增加了七倍。
第三,堰体的基础层以6.4米厚的黏土夹碎石作了专门铺垫,这一工艺就像混凝土,它不但提高了阻挡咸潮渗漏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堰体的整个基础因此富有弹性,大大提高了堰体的抗剪强度。
第四,这道150余米长的大坝是略向上游鼓出的弧线形结构,下游出水处又有阶梯式护坦,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对两岸的冲刷,与近代水力学提出的消能原理奇迹般一致。
综上所述,它山堰建造中所运用的科学原理,只能出现在20世纪中叶,然而恰恰在9世纪初,却已经应用在它山堰中。古人的许多技术,我们常常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评着丰富的经验积厚运用在水利工程之中,至于其中的奥秘,则没人能说清楚,他像一道谜题等待着我们后人去一一解答。
摘自《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海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