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坊叩开共富门
时间:2023-07-27 15:53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全媒体记者崔宁 通讯员余稼祥

40099f86-ab6c-4aeb-90cd-8e7c825edd61size_w_1148_h_809.png

“我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在这里工作,一个月就能赚1000多元,工坊还免费提供午餐,开心!”在“爱智链”阳光家园共富工坊“上班”的王女士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海曙区坚持“五最党建”引领,将共富工坊纳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建设重要载体,系统构建了“1+9+N”的共富工坊整体布局,累计建成88家“共富工坊”,带动了1400余名农户和184名低收入人群人均年均增收1.9万元,真正带动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坚持特色发展,让工坊“立”起来 

“有了‘云上樱花’共富工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漫山开放的樱花成了高山村民的‘致富花’!”杖锡村的党总支书记王继淼兴奋地说。

王书记口中的“云上樱花”共富工坊,是章水镇依托四明山区近万亩樱花特色资源建设而成。今年,借着“樱花可食”的东风,工坊还建成了产销一体的“樱花生态产业中心”,为高山村民提供樱花种植、采摘、加工、运输等就业岗位,仅今年就烘干樱花5万公斤,生产的干燥樱花还获评了全国首个樱花产品碳足迹证书。“目前工坊已经吸纳了15名村民就业,带动人均月增收6000余元,樱花节期间还带动周边500名村民灵活就业,真正实现了企业增效、村民增富。”工坊负责人李红波开心地表示。

近年来,海曙区聚焦打造共同富裕样板区目标,依托“共富工坊”建立健全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5张清单”,通过推行工坊“三个一”联系制度、引入工坊“红色经纪人”等做法赋能工坊发展,培育了阳光里、非遗草编、飞鸟骑行等一批具有海曙特色的共富工坊,其中2家共富工坊获评省级典型案例。

10dba428-7878-45fb-b6f5-5d0146f313ccsize_w_1200_h_896.png

坚持集群发展,将资源“统”起来 

今年以来,海曙区更加注重共富工坊的集群化、组团化发展,紧扣“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战略,围绕现代农业、绿色零碳、红色文旅、非遗手工等优势领域,重点打造四明山共富工坊精品线、“巾帼荟·非遗”共富工坊街区等9条共富工坊示范带,全面激活共富工坊发展动能。

65ddc2a2-b44b-4748-ba5e-c13b39f65d6asize_w_1200_h_800.jpg

“我们循着共富工坊地图,一路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打卡过来,打会儿还要去兑换非遗小礼品呐!”游客陈女士激动地说。位于海曙区鄞江古镇核心区它山堰西路上,街区内汇集了灰汁团制作、黄馁糕制作等十余种非遗技艺。

今年年初,鄞江镇党委依托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创建,联动12家非遗主题共富工坊打造了“巾帼荟·非遗”共富工坊街区,通过建立“1张共富地图、1场共富直播、1套统一标识、1期‘富’能学院、1批联建项目、1个街区功能型党组织”“六个一”运行机制,在街区入口处制作标示性打卡节点等形式,吸引许多游客前来合影并发布到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53ab920-ef5a-41c0-ae60-839810a91fa6size_w_1200_h_800.jpg

坚持品牌赋能,把效益“提”上去 

生产是前提、效益是关键。

海曙区围绕提升工坊效益这个关键,依托区未来农场有限公司核心平台,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共富工坊+农户”的联营模式,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作业、共富工坊加工包装、村合作社生产要素支撑、未来农场公司品牌化销售的全链条管理模式,全面打通产销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共富工坊产品高端化发展。

2022年,“南塘河”共富工坊品牌矩阵已经覆盖共富工坊19家,完成13类商标及品牌注册,上线农产品300余种,2022年带动共富工坊销售农产品1700余万元,村集体、村民增收657万元。

近期,海曙区还和阿拉优鲜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开展了有效合作。“我们在平台开设了共富工坊专栏,将樱花纯露、五龙潭茶叶等首批18种共富工坊产品纳入平台的销售范围,帮助共富工坊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阿拉优鲜负责人邵丰表示。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海曙将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优做大“共富工坊”平台,持续为低收入农户、农村剩余劳动力等群体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海曙力量!”海曙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