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镇联委:
贵单位在区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鄞江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的建议》已收悉,综合宁波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曙分局、海曙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曙区鄞江镇人民政府协办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海曙区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物质文化遗产的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均居全市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近年来,我区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留住历史根脉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
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古建筑保护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住建局积极推动鄞江镇镇政府和下属村集体等单位对鄞江镇内的古建筑实施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申报市区两级专项补助资金,完成文物建筑它山庙、榠楂祖庙、养正堂,历史建筑永丰庵、报本堂等古建筑修缮工作。在活化利用方面,利用古民居打造的清宿、晴江府等一批特色民宿和民居也蝶化而出,老宅资源得到进一步盘活,释放古建筑文旅“造血”活力。
此外,2021年,海曙区住建局完成全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其中仅鄞江镇63处历史建筑投入的测绘建档费用就在200万元左右。通过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直观地记录下了历史建筑的各项图纸资料和相关数据,为今后鄞江镇的古建筑修缮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2023年起,区住建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历史建筑开展房屋安全巡查,主要巡查内容为历史建筑房屋安全问题以及未经审批备案的修缮行为(临时性应急抢修除外),进一步筑牢古建筑安全防范底线。
二、抓住机遇,着力提高资金保障力度
2021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区财政局联合发文印发了《海曙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使用暂行管理办法》,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财政安排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1200万元,进一步提高文物建筑经费保障水平。截至目前,鄞江镇区级文保单位养正堂、榠楂祖庙,“三普”登录点它山庙三处文保工程获得专项经费补助并顺利完工。
2014年,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甬政发〔2014〕117号),文件明确自2015年起市政府启动设立“三名”保护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及时缓解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资金来源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名镇名村负责人保护古建筑的信心,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鄞江镇的建岙村下唐祠堂等古建筑修缮获得了相应补助。
三、精准培训,持续赋能古建筑保护队伍建设
自2021年以来,市文物部门多次组织“守望甬脉·薪火相传”宁波市文物保护业务培训班,搭建学习、交流及现场实践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包括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文保工程从业人员等全市各类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文物保护专业技术素养。
此外,市名城委于2014年成立了“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家委员会”,在名村评选、项目补助、方案论证、现场指导等各方面均邀请专家参加,积极发挥委员会专家的作用。2016年起,为给名村保护提供稳定、持久的智力支持,组织名城研究会开展了“会员联名村”活动,每个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与相应的专家会员结对。为拓宽基层村镇干部的视野,2015年起市资规局多次组织名镇名村干部在安徽黄山市、丽水松阳县、杭州市桐庐县、湖州市安吉县、台州市黄岩区、温州市永嘉县等地针对村镇基层干部和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参与人数超过600人;为提高全市古建修缮工匠的业务水平,市资规局在江北慈城镇、奉化马头村、慈溪鸣鹤、奉化岩头和宁海西店组织了多期针对村干部和古建筑修缮工匠的技术培训,参与人数超过500人。这些举措均有效提高古建筑保护质量和队伍人员水平。
四、多方参与,扩大古建筑社会影响力
多方参与,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向全社会弘扬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引导文博“热心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此外,我区成立了海曙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者协会,每年一期的协会刊物《海曙大观》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作出一定贡献。
古建筑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始建于东晋隆安四年的鄞江古镇,拥有1600余年历史,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的所在地,曾做过500余年的句章、鄞县县治和80余年的明州州治,素有“四明首镇”“宁波之根”之称,历史底蕴深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城乡文化记忆,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力量来源。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一项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长期支持的工作,今后,我局将继续坚守本职,并协同做好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在今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
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