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叶维肖 刘炎昊
近日,在章水镇章溪村田间地头,几名“贝农”带着竹筐、锄头、小板凳一字排开,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停挥动手中的小锄头,采收起“宝贝疙瘩”贝母。田地一旁,一块写有“浙贝母创新研发基地”大字的宣传招牌,在阳光下反射着亮光。
“这些是我们近几年自主创新试验种植的‘浙贝4号’品种,原本一株长2果的浙贝母,现在可以达到一株3-5个,不仅仅是产量方面增收,新品种的质量、药效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种植田,海曙区浙贝母协会会长邵将炜露出满是期待的神情。
这位80后“贝母专家”是土生土长的章水人,浙贝占据了他年少时期很多的成长记忆。以前在章水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种植贝母为生,邵将炜的父辈也不例外。 轮到邵将炜时,原本,他没有选择继承父辈的事业,而是在都市里找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白领,按部就班地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人生轨迹的改变发生在2012年。那年,邵将炜在与父亲的电话中得知,家乡的浙贝种植因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加之经年的熟地连作,导致种子和土壤均不同程度带菌,浙贝母遭遇产量和品质双下降困境。“贝农改种,‘贝母花海’难显,这让两辈都扎根在贝土的祖父也犯了愁。”邵将炜回忆,当时,阴影笼罩着家乡许多家庭头上。
思考再三,他决定辞去都市的工作,返回章水镇,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贝三代”。要克服浙贝的生长问题,邵将炜反复查阅资料,并外出学习,探索绿色无硫化贝母烘干技术,帮助家乡贝农一起攻克难关。
“鲜贝母无硫化加工,技术很是关键。”带着“赌一把”的决心,同样在2012年,邵将炜投入自己大量积蓄,成立合作社,动员父亲、二伯和周边贝农入社,还通过与专业院校加强科研合作,攻克浙贝母无硫加工难题。
土壤调研、水质检查、品种提纯、杂交选育……在经历多次尝试后,他总结经验,改良原先用于烘干木材的烘干机,积极引进新式加工设备,用于浙贝母烘干,同时,建设无硫浙贝母代加工厂,为社员及贝农提供无硫加工服务。
含硫量低的优质浙贝母逐渐得到了市场欢迎,为了让乡亲们更好地适应多变市场,邵将炜日复一日“泡”在田里,收集分析最新贝母市场行情,为各位农人分析价格涨跌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给出应对建议。秉持着“药材好,药才好”理念,2016年,邵将炜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出“浙贝3号”,创新开发浙贝母花产品,成立浙贝母传承创新专家工作站,带领贝农转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增产增收。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浙贝3号”种子品种让原本一株长2果的浙贝母,提升到了一株长2至4个果。该创新品种获得2019-2021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推,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自2016年育成以来,已累计推广1万余亩。“保守测算,比较老品种,每亩平均增收超1000元,累计增加种植效益1000余万元。”邵将炜说。
创新品种为贝母基地带去了优良经济效益,更为新药生产带来研发价值。去年6月,上千颗“浙贝三号”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经历长达6个月的太空“旅行”。今年1月21日,邵将炜将“回家”的“浙贝三号”种子分别播种于四个育苗盆中,同时种植了两盆普通种子作对照组。“根据浙贝的生长周期,预计5-6月时可以采收,届时我们会定期采样,供后续研究。”邵将炜说,作为育种的一种形式,航天贝母的培育周期比较长,需持续通过多批次的航天贝母来不断筛选、选育,此次浙贝母航天育种和品质评价研究得到了专家肯定,对于开创宁波乃至浙江的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在“浙贝之乡”章水镇,像邵将炜这样热衷于浙贝母产业发展的新兴农创客还有许多,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挖掘浙贝母产业振兴潜在价值,“抱团”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资金、技术的流通共享,守住乡愁情,走宽致富路,让贝母走出家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