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年海曙丨蝶恋千年 情传华夏:梁祝故事
时间:2023-06-19 14:41 来源:海曙新闻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海定波宁,沧海为曙。千年海曙,山水形胜、钟灵毓秀,群贤辈出、名人云集,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泱泱三江水到潺潺六塘河,从延绵的四明山到玲珑的独秀山,从唐代的天封塔到宋代的月湖,从元代的永丰库到明代的天一阁,从浙东学术文化到博纳兼容的商帮文化,从王安石、史浩、王应麟、张苍水、万斯同到全祖望、赵叔孺、袁牧之......千年海曙有着数不胜数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故事,就像一座丰富的矿藏,等着我们去寻访、去挖掘。即日起,海曙区全媒体中心联合海曙区社科联推出曙哲社科视窗——“读千年海曙”系列文章,带您走进千年海曙,回味城市历史,探寻宁波城的生命印记。

9ac3fd65-f996-43d2-ad92-bbf4fb096243size_w_750_h_467.jpg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她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号称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尤其通过戏曲、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等多种方式传播,在国际上都影响深远,成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宁波有一首歌谣:“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拜拜多情祝九娘,不为蝴蝶即鸳鸯。”梁山伯庙在海曙区高桥镇,今辟为梁祝文化公园,也是一个热门旅游地。梁山伯庙边上有梁山伯墓。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描述了最早最完整的梁祝故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其告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06fd0b6-b6a7-40da-b449-ced389a8b978size_w_1338_h_1000.jpeg

从上面短短的文言小说里就可以对照耳熟能详的梁祝故事,在唐代的时候梁祝故事框架基本已定,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同窗共读,访英台,嫁马家,同坟葬。祝英台是上虞人,梁山伯是会稽人。而其中涉及的就有鄞、鄮等是宁波的古地名,鄞字是专有名词,现在还在用,这是梁祝故事发生在宁波最有力的证据。

现今留存最早的宁波地方志《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十道四蕃志》比《宣室志》更早,这些资料都证明,梁祝故事绕不过宁波。至于其他城市的梁祝故事,基本都是以宁波梁祝故事为母体,稍加当地的一些地名之类,这个都可以看作是民间故事流传过程中的发挥。

梁山伯庙屡经修葺,在十年浩劫期间被毁,先后改用为粮库、工厂。如今的梁祝庙是1993年后在原址上重建的,坐落于梁祝文化公园内。新建的庙宇也有山门、戏台、大殿,气势应该比原来要宏伟的多。

位于梁山伯庙西首的坟墓,在20个世纪50年代造粮仓时才被平毁,所幸的是当时只平了坟头上部。中下部墓穴被泥土填充,故无大的损毁。1997年6月,工作人员在植树时,发现了晋砖,于是文物部门对梁山伯墓进行了考古。

据《梁祝文化公园砖室墓发掘报告》:从墓道发掘考古的结果来认定,该墓葬周围面积70平方米,墓室实际占地面积46平方米,南北长10.2米,东西宽5.25米,系砖砌拱券顶单穴墓葬。现存墓残壁高0.4—1.05米,自南至北,分别由甬道、前堂、过道和棺室四部分组成。墓底皆用砖铺地。魏晋以来,统治者推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在森严的门阀政治下,墓葬规格中也同样得以体现,此墓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考古报告认为“墓主人为一位出身寒门的下品官员”。因此这与梁山伯“出身寒门”和“县令”身份是相符的。

从墓葬文物考古分析来证实,该墓出土的墓砖有长方形、刀形和楔形三种。砖面纹饰题材丰富,有五铢钱纹、重回字纹、菱形纹、人面纹、重十字纹和花蕾纹等多种,具有典型的晋砖特征。在棺床西侧,出土了残碎的四肢骨、头盖骨约51片,人骨周围散落了58枚五铢钱,大部分残损锈蚀。棺木已经腐朽成炭,但朱红色漆皮仍零星可见。在墓室前堂东部清理出陶灶、水井罐等10多件陪葬器物。随葬器物中既有为墓葬特别烧制的冥器,如灶、罐、甑,又有日常生活器皿用于陪葬的,如青瓷罐、罍、薰炉等。器物外表饰弦纹、水波纹、席纹和斜方格纹等,具有鲜明的汉代至晋代器物的特色。考古鉴定陪葬品年代,最早的是汉末,最晚的是晋代。可见梁祝故事发生的时代就是晋代。

bf666f2b-fecf-46f5-b172-450c216f291bsize_w_864_h_576.jpeg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影响之大,早已走出国门。梁祝故事在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地区也广泛传播,并影响到欧美,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954年5月,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放映,国际媒体盛赞这部《梁祝》影片“展示了中国优秀文化艺术风采,从文化艺术的成功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59835741-acb7-4d74-8ba0-352b99de03cfsize_w_800_h_548.jpg

1958年秋,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和陈钢,在院系领导孟波、刘品和丁善德教授等指导下,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翌年5月由祖籍宁波的俞丽拿在上海首奏成功,1960年又在德国柏林荣获舒曼国际弦乐比赛金奖。

摘自《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海曙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