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动态热门推荐

我为乡村振兴打YOUNG丨田地里的“飞行员”

发布时间: 2023-05-24 17:30:29   浏览次数:      来源: 海曙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徐慧琳 忻之承 实习生吴思涛 通讯员周燕

五月,当阳光落在洞桥镇蕙江村金黄的小麦地里,也一并落进了樊丹阳的心头上。

“再过一段时间,麦子就可以收了。”“叔,今天咱们得把水稻的除草剂打完。”5月23日一大早,在海曙禾茂家庭农场,刚配完农药的樊丹阳一边和自家工人说着一天的计划,一边走向放在一旁的农用无人机,抄起地上的软管,开始清洗她的农用无人机。

fe8bf19b-274c-4178-a7cb-f1ac4bdbfc4csize_w_2449_h_1633.jpg

准备就绪,樊丹阳穿上蓝色棉麻外套,背上沾满泥土的粉色背包,走到水稻田里,随手用衣角擦去眼镜片上的灰尘,便操作着无人机“嗡嗡”地起飞了。当下的工作是给水稻喷洒除草剂。樊丹阳和小工默契配合,运送药桶、添加农药。不到半小时,十来亩农田的除草剂就打完了。

干农活雷厉风行的樊丹阳是一名“90”后,虽然爸爸是搞农业的,但她自己原本与农业不沾边。十年前,她从浙江海洋学院生物专业大专毕业后,又自考获得了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文凭。她曾做过社工,成为一名职业农民,是她少年时期不曾想过的事。

5aa3efed-77b1-4593-adf1-f95389e83f53size_w_2449_h_1633.jpg

说起从事农业的缘由,樊丹阳半开玩笑地说着:“被我爸‘忽悠’了!”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招工困难,樊丹阳的父亲对刚休完产假的她说,政府正大力扶持农用无人机发展,农用无人机操纵可能更适合年轻人,他鼓励女儿开农用无人机,并给她开出了一份可观的“工资”。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樊丹阳走上了“农二代”向“新农人”的路。“第一年的时候,当时我操作无人机技术也不是很好,我爸就只让我用无人机防治了四次,我就拿到了整年工资。第一年尝到了甜头,所以第二年,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他,继续搞农业。”再回忆起与农业的点滴,樊丹阳这样说道。

等真正步入农业的领域,樊丹阳才意识到,农业,并不是一年开几次无人机那么简单,但科学运用无人机等农用机械,能让农活变得简单。

受益于国家的“非粮化”政策,如今樊丹阳的农场从原来的660亩扩大到现在的880亩,总产量达到180万斤。同时,无人机也被樊丹阳广泛地运用到她种植的田地上。“当前,无人机在大田种植上的运用十分广泛,可用于撒播、追肥、草害防治、病虫害防治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据樊丹阳自己统计,以前用传统人工播种,7个人从早上7点干到下午5点,一天只能播120亩左右。现在只需要一架无人机、一个小工和一个飞手,一天能播种150亩左右。可以说,一台飞机抵了五个人。

bcf894bd-047d-43b9-a97d-a0eada897c09size_w_2449_h_1633.jpg

无人机在大大提高农业劳作效率的同时,时不时有些小故障也同样困扰着樊丹阳。“因为农业是季节性劳作,很多无人机的故障问题会集中在农忙时节,有时维修师傅赶不过来,我们又要抢农时,就被迫自己学习了无人机的维修技术。”对于这些问题,樊丹阳决定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她又在操作的基础上学起了维修,“现在遇到点小问题自己也可以解决了。” 

农人不离土地,土地不言,却用时间浇灌着人们心里对它的情怀。对樊丹阳这样的新农人来说,土地已然是他们最难割舍的东西。“现在我们不仅要把田耕好,地种好,也想着推广农业,让更多人关注我们。“樊丹阳说起以后的规划,“也在着手研学这一块,希望大朋友、小朋友们可以通过多亲近大自然,多感受大自然的方式,在心中种下一颗农业的种子。”

分享到: